黑暗風格的電影,受眾并不算特別廣泛,也不是每一部黑暗風的電影都能成為《黑暗騎士》。
題材上面的差異不容忽視。
像《陽光女孩》這種題材,怎么跟《黑暗騎士》比?
坦白地講,《黑暗騎士》的成功即便忽略那些各種后來因素,還有布魯斯-韋恩老爺的巨大號召力。
大衛-芬奇的風格,黑到了骨頭里面,甚至不給人希望。
這部《陽光女孩》同樣如此。
女主角叫做莎拉,有著美國女性常見的名字和身世,家庭條件不算好,也不算差,但在她考上一所全美二流私立大學時,因為慣常提前消費的關系,家庭無力承擔昂貴的學費,只能申請助學貸款。
這可以說是全美很多女孩都在面臨的情況,哪怕一些出身于普通中產家庭的女孩也不例外。
提前消費的觀念在這個社會深入人心,絕大部分人根本沒有儲蓄的習慣,甚至連儲蓄的觀念都沒有。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太平洋對岸的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普遍比美國人強太多了。
所以,一遇到經濟動蕩,金門大橋、布魯克林大橋和帝國大廈等熱門景區,就會出現下餃子的盛景。
這片子不止是骨頭里面黑,外在同樣黑,從開場第一分鐘起,畫面就是灰暗陰沉的風格,而且通過色彩和光線來表達人物的轉變。
最初走入大學校園的莎拉,還處于廣泛意義上普通大學生的莎拉,始終穿著灰黑色調的衣服,與周圍同樣風格的環境,看起來相當一致。
但她那艷羨的目光,時不時就會落在校園里面衣著艷麗、彩色明亮,仿佛天之嬌女般的女同學身上。
而她的學費來自助學貸款,部分生活費也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按照正常的路走下去,大學期間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
甚至,巨大的助學貸款壓力下,畢業后很長時間,也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
面對山一般的壓力,一個人往往會做出選擇。
一位偶然間結識的女同學,幫助莎拉走上了那條路。
那位女同學當然不是偶然出現的,她早就注意到了外貌出眾而生活一般的莎拉,作為一個能從中抽成的校園特殊群體,她果斷將莎拉拉下了水。
莎拉這個人變了,不止是所作所為,呈現在銀幕上,還有她的形象和色彩。
在一片灰暗陰沉的環境中,莎拉成為了一抹亮色,不僅衣著艷麗起來,鏡頭也加強了她的光線。
放在在這陰暗的社會中,成為了一道午后明媚的陽光。
這就是大衛-芬奇,一個始終緊盯著美利堅陰暗面的導演,一個鏡頭和光線都帶著嘲諷的導演。
辛辣的題材內容和風格化的電影語言,向來是大衛-芬奇所擅長的。
套用一句高逼格的話來說,黑暗的影像風格展現著人性與社會的黑暗面。
這個陰沉黑暗的社會中,莎拉卻成為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