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仕途考什么科舉,硬生生壓了他們一頭。
遠到而來做主考官的禮部侍郎也無語,他頭一回做主考官,沈凌云的卷子,尤其是最后的策論,他是反反復復看過了,才下定決心將一庶族定為解元。
而放榜第一日,便有不下十人找到他要求觀看沈凌云的試卷,這些人有的跟他沾親帶故,有的雖無功名在身,可名聲極盛,他能怎么辦。
所以放榜的當天晚上,他就讓人把沈凌云的試卷貼了出去,好在這份試卷的質量夠高,足以壓下所有的爭議。
沒有根基的庶民,對儒家經典理解如此透徹,許多觀點甚至讓他耳目一新,會讀書,最后那一篇策論也寫得極好,看得出是個能辦事的。
大魏開了十多年的科舉,陛下要等的不就是這樣的人嗎,他敢肯定,沈凌云只要肯入仕途,出現在陛下面前,就一定會得到重用,平步青云也不在話下。
可這位現在又信誓旦旦說自個兒不入仕途,只愿做一教書先生。
庶族入了朝堂,還有陛下能提拔,在民間做教書先生有什么用,便是教出花來,也無權無勢任人宰割。
不過,想想家中考秀才落榜的長子,沈凌云如果真的回鄉教書,他倒也不是不能把長子送過去做學生。
不只主考官大人隱隱有些心動,在場舉子亦有心動之人。
沈凌云的試卷就貼在榜單下面,他們都去瞧過,便是位居第二的崔家子,面對這份試卷都說不出什么話來,明顯沈凌云跟他們就不是一個水平的,莫說鄉試,便是會試也不在話下,不知為何會蹉跎到現在才來參加鄉試。
都是舉人,哪怕水平有明顯的差異,也很難有人拉下臉來去做同年舉人的,但誰家中沒有正在舉業的弟弟堂弟表弟甚至兒子侄子們。
陛下和朝廷近年來越發看重進士出身的官員,便是世家,也不得不把恩蔭入仕放在第二位,凡有才學者,都要試著先考一考。
“不知沈兄打算何日開始教書,收徒有何要求”面上留須的一舉人忍不住問道,“不瞞沈兄,我有一子,甚是聰慧,今年剛考中的童生,只有十二歲,如若沈兄不嫌,我明日便帶他上門拜訪,您給瞧瞧。”
良師難得,快四十歲的人不惜起身對著比自己小差不多二十歲的庶族作揖。
“我明日便打算啟程回鄉,回鄉后在老師的青云書院授課,有意進學者正常入書院讀書即可。”
青云書院名聲不顯,在座之人聽都沒有聽過,但能教出沈解元,又有沈解元回去做先生,在座之人豈有不動心的。
眾人在鹿鳴宴上都沒再說什么,不過鹿鳴宴結束后,主考官卻是把沈解元留了下來,其余的考官和舉人也沒覺得奇怪,以為主考官是看重沈解元的才學。
事實上,主考官把人留下來,的確是為了沈解元這一身的才學,不過卻不是跟沈解元探討學問,也不是勸沈解元不要辜負一身所學繼續科考,而是作為一個家長提前跟老師打聲招呼。
“凌云,本官把你留下是有個不情之請,你的才學我是知道的,雖然你是考生我是考官,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你的才學在本官之上。你要回鄉教書,我便想讓我那長子隨你讀書,把他托付給你。”
“我那長子雖說天賦差了些,但為人謙恭仁厚,日后定把你當做長輩來尊敬,他若有不敬之處,你盡管罰你在家鄉若有為難的地方,也盡管寫信給我。”
他是四品京官,家族雖然不是五姓七族十家之一,但也不是沒有根基和傳承的小家族,更何況他還有一位簡在帝心做宰相的叔父,要護佑一個人再簡單不過了。
沈凌云抿了抿唇,主考官的背景在這營州城不是秘密,這位考官大人喜歡的文風和過往寫過的一些文章在考試之前便都已經傳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