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得以回到山西繼續做官。
直到去歲,朝中多事,兵部又有了缺,于謙才歸京,時隔數年再任兵部侍郎。
今歲,年五十一。
對此,姜離昨夜還對6688發表感慨說不得世上真有氣運這回事,彼時大明還是國運不該絕。這不,正統十三年,于謙剛剛調任回京城,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就去瓦剌留學了。
于謙若是當時不在京城,或許南明能提前二百年上線。
兵部。
疑惑歸疑惑,然于謙為人行事向來是問心無愧,故而對著堂內銅鏡整了整衣冠,便坦坦蕩蕩預備去面圣。
倒是于謙友人兼同僚,一直在京中為官的兵部郎中齊汪,對這些年王振的只手遮天體會至深。
別的不說,只一件事就足以證明王振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了
大明開國初,太祖皇帝朱元璋想到從前漢唐宦官干政的弊端,就特立了一塊鐵碑,上面鑄了老朱本人親手寫下的八個大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就立在宮門處。
這塊開國皇帝的鐵碑金言,政的王振見到,自然不免覺得扎眼。
起初也常有大臣拿這塊牌子進諫皇帝遵祖制。
王振不滿怎么這是擱這兒點我呢
于是,他把鐵碑拿走,處理掉了。
沒錯,一個宦官,把開國皇帝特立的三尺鐵碑,就這么自說自話拿走且銷毀了。
皇帝卻不聞不問一笑置之。
這件事直接給朝臣們干沉默了。
還說啥還有什么說話的必要
難道你做臣子說的話能比太祖爺真言管用
沒見太祖爺親筆的鐵碑都讓人挖走了那官員們再硬剛下去,被挖走的估計就是自家的祖墳了。
思及這些年在京中所見王振諸事,齊汪不得不為于謙懸心,在好友出門前扯了袍袖與他低聲耳語道“廷益,你從前便得罪過王公公,此番陛下驟然宣召,只怕是他趁著陛下病中心緒不佳,告了你的刁狀也未可知。”
頓了頓,發自肺腑苦勸道“你這性子總得得略軟和些,莫吃眼前虧。”
說著還從身上取了一枚晶瑩剔透的玉佩要塞給于謙“這世上惡人難纏,好容易你才調任回京,若他執意索財給他便是,這唉,京中諸位大人們也都只得如此。”
王振貪財,貪的天下皆知,明碼標價,毫不遮掩。
凡有官員回京述職,以及在京官員年節下,都要給王振送禮才行。
而且是百金為恒,千金者始得醉飽出。也就是說,官員給王振送禮,送百金都是基本操作,得送千金才能得王公公一點好臉色,混頓吃的。
甚至后來送禮朝臣都開始搞起了競標,價高者先得拜見批事。
然而于謙回京后,別說給王振送千金百金了,連山西老陳醋都沒給王振帶一瓶。
哦,也不是什么都沒表示。
他做了首詩表示了下心意“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1
不用說,王振看于謙定是新仇舊恨一萬個不順眼的。
于謙謝過好友心意,但依舊將玉佩推了回去。
齊汪目送于謙的背影,憂心忡忡轉頭去找他們的頂頭上司,現任兵部尚書鄺埜去了凡事做最壞打算總沒錯的,先做好撈人準備吧
乾清宮,王振聽聞皇帝欲親召于謙,也頓生不解兼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