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御駕親征
朝臣們一時被震驚到沉默。
這,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昨日朝上議論的不一直是如何給邊境增兵,給哪幾處、增多少兵、誰來領兵這些問題嗎
有半個人半個字提過請皇帝御駕親征嗎
沒有啊
況且昨日朝上之論并非沒有成果。
軍情如火,昨日常朝散后,兵吏兩部并內閣已經統一了意見,呈上去了一份很穩妥的建議
令成國公朱勇在京師軍伍中挑選四萬精兵,增援宣府大同,尤其是也先親自攻打的大同。
成國公是年近六十的老將,曾隨太宗北征蒙古,對邊境和敵情皆頗為了解。不但如此,這些年他還負責掌管南北諸衛所將士,由他來挑精兵再合適不過。
當然成國公的年紀是稍微大一些,馳援邊疆打急仗或許有些勉強,于是由他總領此事,兵部又額外薦了永順伯薛綬、平鄉伯陳懷為副手,分別領兵晝夜不息趕赴宣府、大同增援。
奏疏一遞上去,乾清宮那邊幾乎是立刻朱批做出了回復準
今日先鋒兵都已經出發了。
怎么今日忽然又要御駕親征,還要把京城三大營都帶走
內閣與兩部朝臣的目光不由集中在興安臉上難道昨日的奏疏是興安公公自作主張批的
興安也懵了不是啊這般重要的軍國大事,他又不是王振,咋敢自己批
而且昨日他拿給皇帝看后,陛下不但當即批準此項增兵事宜,還問了一句眼見快要進八月了,以后邊關會越來越冷吧。
又道若是四萬將士的糧草、棉服、靴履等物,外頭官衙儲備不足,就先從皇宮內府的廣盈庫和承運庫挪用就是。
興安欣慰之余,忙回稟了于尚書接任兵部來早預備著邊關有變,小幾萬人的軍需還是有的。
皇帝當時還笑了笑呢。
那今日怎么忽然要御駕親征
是了昨晚陛下去看了一會抄血經的王振
姜離當然會立準昨日兵部之奏。
畢竟她只是在搭臺子演戲,假戲做的再真也不能耽誤了真事。
她信任于謙的判斷大同宣府增兵后堅壁清野堅守城池,等到真正入了深秋寒冬,天氣惡劣瓦剌糧食儲備又不可能比過大明,敵軍自退。
正因為兵部已經做出了穩妥的處置,姜離才會在這里向文武百官展示下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不行的人,而是不行的人非要瞎指揮。
且最可悲無奈的是,他還是那個唯一的棋手。
于是在朝臣發問后,姜離當即表示,成國公照原旨行就是,朕跟成國公出發的目的又不一樣,成國公是領兵去增援堅守城池
皇帝陛下可就不一樣啦那是要沖出城池,深入草原主動去征討瓦剌
只見皇帝慷慨激昂發表講話“朕為天子,當為天下生靈躬率六軍,征討迤北,責無旁貸”1
朝臣們
“陛下”
大明內閣地位是動態變化的。在弘治朝閣部之爭前,絕大部分時候還是六部的地位更高。而其中,又以吏部被稱為天部。
故而明朝雖廢除宰相,但此時吏部尚書還是被人私下稱為冢宰。
于是,如今的六卿之首吏部尚書王直,自然要背負著滿朝文武的希望勸阻皇帝。
王老尚書今年也是七十歲的老人家了。但腦子依舊轉得比年輕人還要快,哪怕被打了個突擊戰,還是在皇帝話音剛落之際,就組織好了語言有條有理地苦勸陛下。
“陛下三思啊京畿六師怎能輕易出關”
“且如今正是塞外水草不豐之時節,經歷的今年的旱夏,只怕塞外許多水泉都是干涸的。”王尚書說的很客觀,史冊上英宗的大軍確實曾苦于無水可用。
“況且,便是不論塞外的天時地利不合,只論我朝今秋的錢糧也還未入國庫,良馬也絕不足支撐數十萬大軍出征若此時大舉興兵,可謂是兵兇戰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