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直到被帶到皇帝跟前。
因為他的年輕和相貌申祐是當時皇帝身邊最像皇帝的人。
于是他被安排了換上龍袍代乘帝輿突圍,引開敵人。
申祐領命,死于亂軍中,時年二十四歲。
皇帝敵營偷生,忠臣血濺帝衣。
只是申祐此代帝引敵的忠臣之舉,在景泰初年還得到了褒獎,兩個幼子皆得蔭封。然而英宗復辟后,雖然也追封了許多土木堡死難之臣,但對于申祐卻是只字不提,大概是覺得此事實在有辱皇名,索性當不存在。
而且是通紀不掛一字,謚與蔭典不及一言的不存在。
祭祀缺無,紀無可查。
直到嘉靖十年有御史簫重望,為申公深覺不忿,與朝臣們一起上書請命,方最終請下朝廷旨意,為申祐賜謚號“忠節”,又建了一座“申忠節公祠”,方得祭祀。
而那時,距離土木之變申祐之死,已經過去了八十二年。
世事顛倒如此,許多話實是不必再說,千古自有公論
故而聽到申祐發自肺腑關心皇帝,姜離心里真不如方才聽王恕大罵來的痛快。
就在此時,系統里終于響起了她等了二個月的聲音“恭喜宿主順利通過試用期。”
“正式用戶專有功能已解鎖,請宿主及時查看使用。”
好吧,先做正事。
滿朝文武就見皇帝原本還在一言不發受諫,此時大約是終于惱了聽不下去,驟然起身手往下一壓“夠了”
到底是封建王朝君臣綱紀銘刻于心,皇帝一動,絕大部分人還是下意識畏懼閉嘴。
甚至開始惴惴思考起自己的下場按照規矩,朝臣們惹怒皇帝,有罰俸降職廷杖等好幾種懲罰措施。
而今日他們這般喧嘩朝堂、對皇帝不敬,只怕是會被錦衣衛拉出去午門廷杖的。
廷杖這件事很玄學,能不能活下來,全看皇帝心意了如果只是警示,哪怕打一百杖,施杖人也有手法讓人只得個皮外傷,但皇帝若有示意,二杖也能打死人
鬧成這般,集體廷杖怕是免不了,但不知今日,陛下會不會怒到挑幾個人打死。
然而皇帝見朝堂重新靜下來,卻別出心裁道“放心,朕今日不會廷杖的不然把人打個起不來,豈不是耽誤了諸卿隨朕御駕親征。”
百官
別說,這句話還真的符合很多朝臣的心思。打我們一頓吧,然后總不能讓我等皮開肉綻的上路。
誰料皇帝居然直接表示,絕不打你們,都得全胳膊全腿的跟朕走。
不少人眼前一黑這時候皇帝怎么又這么聰明了
之后,皇帝又撂下了一句此時朝臣們沒有心思注意,但后來至為重要的話
“朕御駕親征離京后,郕王于京城監國,代總國政。”
說完皇帝拂袖而去,留下滿朝如喪考妣的官員。
姜離未乘輿,一步步離開了御門聽政之所在。
群臣的聲音漸漸變遠變淡。
姜離抬頭看了看這日中元節的太陽,發白的帶點毛邊的日頭。
在這枚并不太漂亮的太陽落山之時,這些事都會結束的。
但在這之前,她還給今日受到驚嚇的群臣們準備了一件小禮物。
亦步亦趨跟在皇帝背后的錦衣衛校尉袁彬,見走在前面的陛下忽然止步,轉頭淡聲道“把馬順叫到這兒來。”
袁彬微怔,但很快應道“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