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李斯不是全身都是精華,同理,呂不韋這個在無數世界都是反派的大秦相邦也不是全身都是糟粕。”
呂不韋在執政秦國時,內外都頗有政績,對內,推動了鄭國渠方案,對外蠶食東周,韓國,魏國的大片土地,設置了三川郡東郡,可以說真正地把秦國的觸手伸到了中原腹地。
“即使有荀卿的議兵在前,但呂不韋能在呂氏春秋里提倡軍隊進入六國不動黔首還是先禮后兵占據大義足以說明他腦子是清醒的。
不能這邊秦軍進入關東六國內就要割人家的麥子,吃人家的牛羊,掘人家的墳墓,順便屠屠城,再把屋子給燒了,最后再大言不地說,我大秦是為了統一天下,消弭戰禍,你們應該感謝我。
這不可能,既然父皇您不準備實行六國黔首低秦民一等,那么為了天下一統,消除黔首的敵意,不應再恢復斬首制。”
扶蘇著重提斬首制是因為呂不韋死后,秦王政十三年秦國又來了一次斬首行動,當然,之后再沒有了類似的事情,想來也是不利于秦國攻城掠地。
當然他不否認斬首制消滅了六國的有生力量,但還是那句話,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舍,不可能秦國這邊緊緊盯著六國軍隊黔首的人頭,還指望人家不反抗。
關東六國又不是秦國的兒子,這么做他們圖什么
扶蘇不覺得黔首傻,商鞅懂人性,呂不韋也懂,只是他們所處的時代,所擁有的目的不同,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舉措。
比如把孟子放到后世皇權獨大時,他能寫出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為寇仇這種話嗎
你讓春秋戰國的諸子們暢想沒有君主的國家,就像在空中搭建樓閣,他們最多能想出效仿傳說中的三代禪讓,然而北邊的燕國也因為禪讓爆發了子之之亂。
秦王心想,不用你說,我也看到了。
不過對于呂不韋的所謂義,秦王有不同的看法,說白了,義就是更大的利。
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而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荀子口中真正的義兵很難做到,但架不住有豬對手,所以秦軍只要比過去的自己好,只要比六國好,就能爭取人心。
不怪荀卿在趙國議兵時要批評李斯,看到秦國強大就覺得秦國的制度最好,覺得義兵完全無用,這簡直就是拿了芝麻丟了西瓜。
愚民可以,別把自己也愚弄過去了。
說起來,扶蘇覺得呂不韋比他慘,基本呂不韋都是反派boss,就有的世界選擇性忽略了嫪毐的存在,直接說呂不韋要搞死父皇,自己當秦王。
扶蘇的評價是,呂不韋在這點上不如趙高子之,真正想謀朝篡位的都在指鹿為馬,他呂不韋實在不能算是個中翹楚。
一念至此,他又覺得自己可笑,以結果論,他尚且不如這兩位,評價起來多少有點自取其辱的意味了。
就在父子倆各自陷入思索時,一道來自華陽太后宮中的請求讓他們脫離了義兵這個思想漩渦。
來自思徳宮的寺人傳達了華陽太后的意思,她想要見一見秦王。
華陽太后的請求秦王政無法拒絕,畢竟這是他名義上的奶奶,一次兩次可以借口不去,三請四請他還能不去
但有句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華陽太后和秦王之間,是很難有純粹的親情的,在王宮這個權力漩渦之間,你讓他們忍住不利用對方,那是很難的。
扶蘇的年紀小,他并不知道華陽太后做了什么,但用腳趾頭去猜,也能想到,絕對是有分蛋糕的企圖,不是前朝就是后宮。
要么,華陽太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