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確實年紀大了,除了用僅剩的時間教教弟子,修修書,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二十多年前被秦國拒絕過一次的荀卿并沒有在暮年再入秦國的打算,他的想法也沒有因昔日愛徒李斯的到來而輕易改變。
李斯見到老師,沒有立刻提起入秦的事,一來身邊還有李園的人,二來,見面就提也太突兀,何況,要萬一被拒絕了,也不好看。
師徒多年未見,除了敘舊,能談的也多是學術上的事,涉及和六國博弈,互相挖墻腳捅刀子這事李斯當然不能和老師說,所以學術是很安全的話題。
說是學術,其實多是施政理念,李斯和荀子的理念在議兵篇里可以看出來也確切的差異。
這些李斯以為是不重要的東西卻也是整本書的精華所在。
所以雖然荀子非十二子里非孟子,但該說還得說,有些肉食者是真只想比爛不想比好,但凡加點仁義就要說不貼實際,咋了,看不到苛政猛于虎
李斯也知道自己和老師政見有些不同,所以也沒明知前方有雷還使勁趟,他很自然地把話題轉到了秦王身上。
對于秦王正,李斯當然是使勁夸夸夸,無論是心智才能還是定力,當今秦王都是十分優秀,在李斯看來,這就是理想的君主。
一句兩句還能說是偶然,可話題反復在秦國和秦王身上打轉,荀子也意識到有點不太對。
怎么,難道秦王想讓我去秦國
荀子想到這,嘴角露出一個笑,但很快,他意識到,這也不全是好事。
這要是他去了秦國,萬一自己前腳死了后腳秦王就開始頂著他的名義改他的講義怎么辦
這可不是二十年前他正當壯年活蹦亂跳的時候了
二十年前的秦昭襄王不能撇開他自己搞,但秦王政又不一樣,他畢竟年輕
有人可能覺得荀子多想了,但你就說有沒有可能吧
孔子死后都能分出儒家八脈,他荀況死了秦王給他整出一個儒皮法骨的玩意也不奇怪。
荀老師雖然沒見過董仲舒,但并不妨礙他合理猜測,要知道所謂百家爭鳴,就是各種思想在碰撞與融匯,儒家里不是沒有特立獨行的,只是他們不敢像墨子那樣旗幟鮮明另立師門,這事在道家也有例子,比如極端派楊朱。
這個時候,就算你和荀子保證秦王不會也沒用,小心使得萬年船,他要不小心可不止是身后名的問題。
李斯是他徒弟沒錯但也不可能說為了這個徒弟一點理智也不講,畢竟有時候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
李斯聰明,很可惜,他沒想到這茬,倒是一旁的黃帝看得清清楚楚,他不由在心中點頭。
謹慎好,要是不謹慎點,你在這個世界的歷史上會是什么形象那可真就說不準了。
釋經權這個東西可不是一般二般的重要啊
至于說有李斯在信任李斯
黃帝表示,李斯這個人和贏政放在一起是能辦成事的,至于好事多壞事多就值得商榷了。
黃帝不準備立刻提醒李斯,就算注定會走上儒皮法骨又怎么樣呢還不許荀況反抗反抗了
黃帝老師表示,荀況李斯你們倆可以多演會戲,我愛看。
黃帝這邊看熱鬧不嫌事大,東岳神農氏所在的幽冥地府也延續了這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