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們都是聽憑沈大人命令在宮中做事,為圣上與太后盡忠,旁人的事記掛不上,國舅大人還請見諒。”
說完,霍公公不再多言,沉默著侍奉梁道玄,向中朝走去。
這話乍聽是毛骨悚然的,但細想卻十分有趣。
梁道玄不是午夜恐怖故事的受眾與宮禁靈異傳說的擁蠆,自然不覺得蒲公公竟是不可名狀的消失了,根據之前二人談話的內容,或許這宮中還有另外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存在,正是這股力量,將蒲公公送到了無法言及的地方。
力量的源頭,大概就是霍公公畢恭畢敬所言的“沈大人”。
宮中當差的太監不是誰都可以被稱作大人的,需要五品以上內監官階,內廷與勛貴方可以大人相稱,外官因身份清貴大多進士出身,他們的大人要多些分量,見了這樣的太監只叫公公也是開國以來的常俗,便是大太監們自己也無有置喙。
梁道玄對只出現在旁人言語中的模糊影子興趣不大,便不再提出任何問題,繼續朝前走,默默地觀察。
這皇宮中到處都是墻,能遠眺到最遠的地方則是重檐飛翎的殿頂。
甬道上行走的宮人仿佛被兩側高聳的紅墻擠著朝前走,一個個保持均等的步速,腳步聲都輕而徐,偶爾有一兩聲低語,只是有管事的太監宮女在細聲細氣吩咐待辦的差事。
自方才的對話結束,梁道玄沒有表現出半點惶惑驚詫或是懼意,他的平靜最終讓霍公公忍不住微微側目而視,只見這位尊貴的新晉國舅爺跟著引路太監的步伐,徐徐而前,既不亂看左右有失體統,也不疾走焦躁,仿佛皇宮就是他家后院,閑庭信步且不失端正的禮數。
霍公公心中暗有思忖之際,二人已過了垂儀門行至中朝。
相對于前朝和后宮兩大部分,中朝是個特殊的設置。前朝用于文武百官上朝和皇帝聽政、處理政務等,還有幾處重要的朝廷機構設立此處以近圣聽,而后宮自然而然是屬于皇帝一家私人領域,不是外臣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
但因自宣朝建祚以來,多出幼主臨朝,故而太后垂簾聽政屢見不鮮,太祖的皇后、太宗一朝的顧太后便是直接在前朝聽政,后歸政于兒子太宗。直到她那位英武不凡頗有膽略的兒媳婦熊太后也不得不垂簾時,首選的地方還是前朝。
但有聒噪且迂腐的大臣表示此舉于禮不合,太后為內婦實在不合適在正殿永安殿多多逗留。
熊太后是親手殺過賊的“武太后”,聽完之后只道“帝與詔皆出于我,國事不出正殿,國竟不配”
太后鐵腕,雖然朝堂上偶爾有不合時宜的神經病突然發癲,她也有的是辦法整治。
想來這位大臣當時一定汗流浹背。
但或許是德宗純皇帝非她所出,她不比太祖的皇后輿論環境更好,于是在德宗純皇帝將近親政前一年,除去上大朝,其余理政宣召大臣等事物便改換于前朝與后宮之間原本用于皇帝上大朝前整理儀容、等待準備的紫宸殿。
德宗純皇帝畏懼與尊敬太后,即便親政后,也依然保持問政于熊太后的習慣,為了方便,他干脆將整個皇城的中間隔離出來一間大殿四座小殿與御道花園各一處,重新里里外外的大修,用以供太后輔弼自己掌理萬機。
這便是如今的中朝的淵源,但凡有垂簾的太后或是已經協助處理政務的太子,皆在此處召見大臣日常辦公。
中朝的主殿紫宸殿在修葺后規模幾乎堪比前朝三殿里的寧德殿,僅次于永安殿和天泰殿,重檐廡殿頂四道向四方傾斜的垂脊各有祥鳥瑞獸蹲踞,檐角垂有金鈴,有風亦巋然不動。
然而,霍公公沒有在紫宸殿停留,而是繼續朝前走,帶著梁道玄行至紫宸殿后的儀英殿外,立下揚聲道“梁國舅恭拜太后圣安。”
不一會兒,殿內行出一位年紀更大,略有發福的含笑太監,只道“太后有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