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的燕云十六州飽經戰亂,遼國拿到那片土地后推行了各種恢復生產的政策,雖然目的是為了收繳賦稅,但是對百姓而言卻是難得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燕云十六州的稅收幾乎供應了遼國的所有花銷,為了讓那邊的漢人真心歸附,歷代遼國統治者都不斷對那邊施恩。
就算推行下去后的漢人和契丹人待遇依舊不同,至少在表面上全都是一視同仁。
契丹人尚武,軍隊輜重經過會對農田產生嚴重的破壞,為滿足騎兵行軍的需要,毀田填溝的現象屢見不鮮。
為了不再讓這種情況發生,遼國后來出兵征戰的時候還會特意下詔不許毀壞農田。
雖然除了少部分身居高位的漢人和地主之外,絕大部分漢人百姓都生活貧苦,有田有地要承擔賦稅,沒有土地就淪為佃農,遇到災害之年只能靠朝廷救濟生活,但是大宋的情況并沒有比遼國好多少。
遼國的漢人百姓大部分是佃農,大宋的百姓同樣有很多沒有土地。
這是開國時留下的隱患,問題沒有顯露出來的時候一
片祥和,問題顯露出來之后,朝廷再想解決問題已經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大宋開國時不立田制,依舊延續中晚唐以來的土地政策,沒有去恢復或者新創田制來盡量讓百姓安心種地。
朝廷放棄對土地的直接控制,不再嚴格限制土地買賣,對于本身擁有的官田也大多采取租佃的方式加以經營。
民間田地買賣非常頻繁,出賣官田的事情也不罕見。
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便會賣田,賣完田還過不下去要么進城做活要么落草為寇,京城那么多販夫走卒,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家里沒田不得不出來討生活。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或者說不是朝廷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現在解決問題要觸及太多權貴的利益,阻礙太大根本改不動。
不解決問題的話每況日下,解決問題又解決不了,于是就一直拖到現在,越拖情況越復雜。
所以太祖太宗時收復燕云一直失敗不是沒有原因,契丹人籠絡了一部分漢人來維護他們的統治,大宋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不占,想收回燕云自然是難上加難。
拖的越久對大宋越不利,開國時收復燕云或許不會遇到百姓的抵抗,現在強行武力收回,只怕燕云地區的漢人百姓也會抵抗。
天時地利人和,如今的大宋同樣沒占多少。
公孫策無聲嘆氣,好在現在情況比前些年好得多,不管人和在不在他們這邊,能把地盤收回來就是好的。
燕云地區的百姓再怎么抵抗也擋不住他們是同根所出,漢人最擅教化,契丹人能用一百年將燕云地區的百姓變成遼人,大宋也能以教化將他們再變成宋人。
不過那些是收復失地之后需要考慮的事情,現在想還太早了些。
蘇景殊掰著手指頭說完直接開戰的壞處,然后神神秘秘的開始下一部分,“其實吧,我感覺不能開戰主要還是不劃算。”
公孫策不著痕跡的搶回他的糯米圓子甜湯,喝完之后才慢條斯理的問道,“哦怎么不劃算”
蘇景殊把小板凳挪過來,“先生您自己算算,就算不算打仗的花銷,兩邊一開戰榷場就得關停吧。榷場啊,好多錢,好多好多錢,好多好多好多錢。”
展昭被他這形容給逗笑了,“好多好多好多錢是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