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國公想的很簡單,他爹要給祖父定名分又不是什么大事兒,祖母和宗正寺同意就行,和朝中大臣沒有關系。
這事兒就是走個流程,商量商量下個詔書就完事兒了,大家歡歡喜喜過大年,順便等西夏那邊的最新戰報。
黨項人沖鋒了嗎這次被他們選中的幸運城池是哪座守城的將士發揮如何到手的軍功總不能飛吧
他們老趙家的私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西北的戰事。
然而小光國公還是太低估了朝臣沒事兒找事兒的能力,就算是大過年的也正擋不住他們給皇帝找不痛快。
傍晚時分,包拯穿著厚厚的官服從城外別院回來,趙仲針跟在自己家似的將人迎進屋暖和暖和,然后信心滿滿的問道,“包大人,接下來是不是能安心過年啦”
包拯頓了一下,委婉的回道,“興許能安心過年。”
趙仲針
什么叫興許能安心過年難道還能出別的幺蛾子
他年紀小見識少,包大人別嚇唬他。
小光國公還想仔細問問,可是天黑之前他得回到別院,和小伙伴嘟囔了幾句然后決定兵分兩路。
他回別院問他爹,小郎留在府衙問包大人,兩邊都打聽打聽,爭取哪邊的情況都不錯過。
不是吧,只是給祖父定個名分而已,朝中還能因為這吵起來
事實證明,還真能吵起來。
不光能吵起來,還吵的很兇。
包拯換下厚重的官服,看看端端正正坐在旁邊等著他講故事的蘇小郎和展護衛,嘆了口氣,“官家想尊生父為皇考,太常禮院不同意。”
官家的生父汝南郡王趙允讓在官家繼位后被追封為濮王,謚號安懿,早在官家剛繼位的時候政事堂的宰相們就提過早些將濮安懿王的名分給定下來,當時官家覺得這事兒不急,等朝堂穩定下來之后再討論也不遲。
濮安懿王是仁宗皇帝的堂兄,按照禮法,官家被過繼到仁宗皇帝名下就得稱他為皇伯,皇考有且只能有仁宗皇帝一人。
如果仁宗皇帝在多年前就把官家的名分定下來,如今這事兒也不算事兒,喊生父皇伯就皇伯,畢竟是從小就過繼出去的,和生父那邊已經遠了。
偏偏仁宗皇帝幾接幾送把孩子弄離了心,人家親爹心疼兒子的遭遇,在眾多兒子中難免偏疼幾分,如此就更襯的仁宗皇帝那個養父無情。
官家繼承了皇位,仁宗皇帝那里要認,濮安懿王那里也要認,稱濮安懿王為皇考于禮法上有些不妥,但是情理上大家都明白。
曹太后對此沒有意見,宗室有八賢王點頭也都沒說什么,政事堂的幾位相公看曹太后和宗室都沒意見也不好說什么,于是議案就送去了太常禮院讓禮官們討論尊濮安懿王為皇考后的各種禮制問題。
尊生父為皇考,濮安懿王就不能只稱王,這和開國皇帝登上皇位后要
給父祖加尊號是一個道理,即便逝去的人沒當過皇帝也要由后人為他們加上尊號以示尊敬。
公孫策倒好熱茶端過去,然后問道,“官家已經下了詔書,太后、宗室和政事堂的相公們都點頭答應,難道是太常禮院不同意”
包拯點頭,“公孫先生睿見,的確是卡在了太常禮院,禮官們看了詔書后不肯讓官家稱濮安懿王為皇考。”
蘇景殊眨眨眼睛,“包大人,冒昧問一句,禮官為什么不同意啊”
和他們有關系嗎他們就不同意太后和宗室都點頭了,輪得到他們不同意
展昭也覺得這事兒那些禮官不占理,“政事堂的相公們都不覺得官家此舉不妥,禮官橫加阻攔,他們將諸位相公置于何處”
他這種對朝中勾心斗角不敏感的都能看出來這是明擺著不給宰相們面子,官家那兒就更不用說了,發下去的詔書還能被打回來,哪個皇帝能受得了這種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