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名的文章會被張貼出來供人參考學習,蘇景殊為了讓小伙伴們知道他的詩真的平平,直接帶他們去貢院門口看答卷。
策論什么的他說平平是謙虛,詩這個是真不行,他倒是不想謙虛,可是他沒有那個本事。
龐昱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來看去怎么
看都挑不出毛病,“這不是很好嗎”
趙大郎無聲嘆氣,讓一個連完整的詩都寫不出來的家伙來評判好壞,小郎也是被氣糊涂了。
幾個人鬧了一會兒,蘇景殊沒在貢院門口多待,將榜單從頭看到尾,看到他們家青松兄的名字出現在中游有種果然如此的感覺。
正事兒結束,他還要回家一趟。
龐昱擺擺手讓他自己回去,他再研究研究這個詩到底哪里不好。
趙大郎
算了,還是他把人帶走吧。
“小郎回吧,正好我去找我爹報喜。”
他爹喜歡蘇二哥的文章,對小郎也是喜歡的緊,可惜不知道蘇家三哥性情如何,回頭有機會得仔細看看,他現在對蘇家三兄弟都很感興趣。
蘇景殊和小伙伴們告別,然后鉆進馬車準備回家。
秋闈考完就是春闈,到時全國各地的學子齊聚京城,參加秋闈的都是年輕人,參加春闈的卻不光是年輕人,還有多年屢試不第的年長者。
去年送兩個哥哥參加春闈的時候能看到很多須發盡白的老者,秋闈就看不到那種場面,因為大中祥符年間真宗皇帝下令進士曾至御試皆免取解,只要考中一次,接下來的解試都是免試,直接報名參加春闈就行。
越想越緊張。
小小蘇癱在車廂里,為了他的偶像包袱,接下來幾個月要更加努力的卷。
春闈之后還有殿試,殿試啊,算了,還是繼續擔心春闈比較好。
雖然春闈過關只能被稱為貢士而不是進士,但是貢士其實已經是鐵板釘釘上的進士了,因為殿試一般不會除名,只是賜個進士出身,證明這一批學生成了天子門生。
在大宋當讀書人就這點好,考中進士就能分配工作,除了難考以外沒毛病。
公務員考試嘛,難考很正常,他懂。
科舉考試難考才正常,往前頭看看,科舉制度不那么完善的時候,大部分官職都能靠門蔭拖關系,包括狀元。
往前頭看,好吧,說的就是唐朝。
唐朝的科舉還不像本朝那么受重視,各種制度還沒發展起來,所以想當官家世依舊很重要,和大宋這種只要考試考的好就一定能當官還有點差距。
雖然大宋冗官問題很大,有些官員可能好多年都沒法補到缺,但是不管怎么說好歹是個官。
本朝的讀書人地位比唐朝高,從太宗皇帝開始,進士錄取數量高達一兩百人,最多的時候一次能錄取五六百人。
據說是因為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之間的小問題,那什么,斧聲燭影,咳咳,就是某些不能說的小故事,然后太宗皇帝為了收買人心,所以尤其重視文人。
當然這話聽聽也就算了,大宋重文輕武不是從太宗皇帝開始的,太祖皇帝在位是就已經定下崇文抑武的國策,小道消息捕風捉影罷了。
唐朝科舉平均下來每次只錄取二三十名進士,甚至還有一個都不錄取的情況,考進士當官的名額那么少,
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就是條走不通的路,于是很多人就走別的路子,比如找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