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輩子記性好,這輩子的記性比上輩子更好,大概是穿越帶來的好處,他從小到大背書都是過目不忘,知識儲備不比那些年長他幾歲甚至幾十歲的同場考生差。
找到破題思路就開始打腹稿,答題紙一共就那么多,無論是詩賦論,都是只規定字數下限不規定上限,為了不浪費答題紙,能不用草稿的就盡量不用,免得寫到最后答題紙不夠用。
春闈考試對卷面的要求很高,卷面有涂抹的話會降等,涂抹的太多甚至可能會直接黜落,最好一個錯別字都不要有,如果有最好換張新紙,答題紙不夠的話就只能自求多福。
考試的時間過的飛快,沒有人有閑心在貢院交際,考試時間結束就匆忙休息,就算被褥單薄床板冷硬也得睡覺,不然影響到之后的考試就是得不償失。
三天的詩賦論考完之后是策論,從慶歷四年范文正公改革取士的側重點開始,這些年朝廷取士越來越重視論策,只要這場答的出彩,其他幾場有發揮的不好的也沒什么。
命題作文,還是論文,正是蘇景殊最擅長的部分,也是蘇家一大家子都最擅長的部分。
如果像前
些年那樣考試重詩賦而不重策論,只要詩賦寫的好,其他寫的一塌糊涂也能錄用,要是詩賦寫的不好,其他寫的精妙絕倫也沒用,他這場考試就懸了。
感謝范文正公的改革,大恩大德無以為報,小子一定努力考試當官爭取讓大宋的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小小蘇雙手合十,深吸一口氣翻開題目,掃完之后就沉默了。
不是題太難,也不是沒法入手,而是這題目讓他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一般來說,策論和詩賦一樣命題范圍都非常廣,經史子集無所不出,有時候還會結合時務,全看出題人和官家的想法。
足足五道策論,正常情況下出題人在命題時,都會將三種策都囊括在內。
經義策,從儒家經典里出題,考基本功;子史策,考學子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考生能不能以史為鑒;時務策,以時事政務為主要內容,看考生是不是只會刻板讀書而不能靈活運用。
三種策論各有側重,只這一場下來就足以吧考生的水平摸的清清楚楚。
今年的五道策論,第一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二道浮費彌廣,第三道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第四道安國強軍之道,第五道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2
五道題湊在一起,官家的心思昭然若揭。
哦,不對,昭然若揭是貶義詞,不能用在官家身上,反正就是懂的都懂。
五道策論,一道重點在“新”,兩道重點在“錢”,兩道重點在“強”,很好,看出來官家想迫切的解決大宋又窮又弱的局面了。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這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孟子里也引用過這句。
周雖是古老的邦國,但卻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
周文王不拘泥于舊制,采取新法富國安民,孟子引用這句的時候也是勸國君不要死守舊規,要像周文王學習,發現問題就改革自新,如此才能使國家富足百姓安康。
懂,官家這是想推行改革,順著官家的意思寫就行。
后世關于宋朝三冗兩積的討論不少,他上學的時候也曾聽過不少大家講宋朝,當時聽的時候浮于表面,可再加上他這些年在大宋的親身經歷,真讓他放開了寫五道策論的紙答這一道題都不夠。
后面浮費彌廣和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兩道,巧了,他都挺熟悉。
先前他二哥的文章里寫過“浮費彌廣”,后面重點寫的是冗兵冗官,如此才導致國家冗費,他們倆當時還討論了半天是開源更重要還是節流更重要。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出自論語,意思是百姓如果富足了,國君怎么會不富足百姓如果不富足,國君怎么會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