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討論的是“富民”,答起來不算難,熟讀論語順著儒家的富民之道往下寫就能寫出一篇策論,
但是卻不好寫出彩。
官家和朝臣都熟讀四書五經,論語上寫過的他們都知道,那么多朝臣都沒法真正讓百姓富足,考生埋頭苦讀數十載,大多都不曾發愁過柴米油鹽,他們能提出什么有見地的看法
本作者醉酒花間提醒您北宋給蘇軾當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所以這道題看似簡單,但是更像是攔路虎絆腳石,比上面幾道都難。
至于最后兩道安國強軍之道和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這就更直白了。
前者直接就是安國強軍之道,后者是問晉武帝司馬炎獨斷而滅吳統一天下,前秦苻堅獨斷而淝水之戰失利亡國,齊桓公任用管仲而稱霸,燕王噲任用子之而導致燕國大亂,為什么國君采取同樣的方法而結果大不相同
嘶,不好寫,也不好寫。
但是他喜歡。
蘇景殊看完題目后很是驚喜,大概是龐衙內燒的香起到了用處,這屆的題目甚合他心。
正巧這屆主考官馮京馮大人是個才華橫溢不拘小節的人,答題時露些鋒芒非但不會被厭惡,反而更容易被主考官看重。
民間傳聞當年馮大人和權臣張堯佐的外甥石布桐同場考試,張堯佐是當時仁宗皇帝最寵愛的張貴妃的親伯父,他想讓外甥當狀元,于是以重金收買了考官讓務必將石布桐取在第一名。
據說張堯佐還特意請算命先生預測狀元到底出在誰家,算命先生說會出在馮家,他就立即找到登記考生姓名的官員,吩咐如果有姓馮的報名,一律不準列入準考名冊和應試名單里。
馮大人得到消息后很發愁,他姓馮正好撞在槍口上,可春闈考試總不能不考,于是決定改姓名把“馮”字的兩點移到“京”字旁,“馮京”便變成了“馬涼”。
殿試結果公布,“馬涼”高中第一名,成了狀元。
天下中馮京,天上中馬涼。張氏權威無用,不中馮京中馬涼。
現在去戲園子里還能點到相關的戲文。
當然,殿試名單查的非常嚴,考生籍貫什么的寫的清清楚楚,臨時改名的事情不可能發生,這事兒單純就是張堯佐名聲太差,百姓為了唾棄他故意編排出來的戲文。
不管怎么說,馮大人不是拘泥教條之人,只要他寫的不太過火就沒事兒。
五道策論一天寫不完,這場考試和詩賦論一樣一共三天,之后就是和詩賦同樣不怎么重要的貼經和墨義。
最后一場的重要程度還不如第一場,這一場連理解都不怎么需要,只要記性好會背能默寫就行。
對過目不忘的蘇小郎而言,最后一場就是送分題。
但是即便如此,連著九天考下來也非常要命,很多人考到最后已經是腦袋空空,即便貼經和墨義都是最基礎的背誦默寫也可能寫的亂七八糟。
考的就是心態。
九天的考試考下來,小小蘇膨脹的感覺現在的他才是最牛的,區區三天的秋闈也不過如此,和春闈相比都是弟弟。
九天啊,天知道這九天他是怎么過來的。
不知道小金大腿的感受如何,有沒有后悔進貢院的大門。
考前進來時一個個的干干凈凈,出去的時候全都步履蹣跚,九天的考試過去,再注意風度的人這時候都注意不了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