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策的變化,灶戶不用把一輩子都耗在鹽場,逐漸改成定期服勞役,鹽場也會雇人來補上人力空缺。
衙門找那些沒地可種的百姓給他們分配“鹽額”指標,有鹽官來負責檢查官鹽的質量,干多少活兒就給多少錢,這個錢由衙門出。
由衙門出錢就有漏洞可以鉆,一般來說只要不克扣的太厲害監察官都是睜只眼閉只眼,畢竟不是所有官員都有高俸祿,小官小吏也要養家。
登州萊州這邊的鹽場都是朝廷全權打理,制出來的鹽分批運走,也就是“鹽綱”。
綱運也是一種勞役,干活的主要是兵卒和民夫,鹽綱的綱和《水滸傳》里的花石綱是一個意思。
倒霉催的楊志押送花石綱出事押送生辰綱又出事,走投無路只能落草為寇,可見這押綱官不是那么好當的。
不管押送什么,基本上所有的押綱官都要對押送的物資擔保,當押綱官的前提是萬一押送的物資出事家里有足夠的資產來賠。
干活就干活吧還得自掏腰包來填補虧損,看上去是個出力不討好的差事,但是還有那么多人爭著搶著要干就說明這個差事沒那么簡單。
路上出事是小概率的事情,和押送途中撈好處的機會相比,那點風險不算什么。
就……
前頭那些只是小打小鬧,真正能鉆空子的還是后頭的售賣階段。
登州屬于產鹽區,產鹽區的私鹽價格低而且容易買,百姓大多不愿意花錢去買官鹽,官府這邊考慮到財政收入便強制百姓定時定量認購官鹽并納錢。
官府財政好看了,被強制買官鹽的百姓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還有就是春天將官鹽貸給百姓,然后讓百姓在在繳納夏稅的時候將鹽錢一并繳納,因為春天是養蠶的時節,這種制度又叫蠶鹽制。
還是那句話,每個政策出來時初衷都是好的,執行結果是好是壞還得看基層官員的水平。
登州這邊申請取消榷鹽制度讓百姓自行決定官鹽的買賣,說是自行決定,其實只在銷售階段讓引入鹽商這個角色,其他過程還是由官府來管。
畢竟鹽和其他東西不一樣,這玩意兒就算背上與民爭利的名頭也必須得掌握在朝廷手里。
取消官榷的目的是緩解百姓的壓力,官府這邊將鹽稅攤派到夏稅和秋稅里一并征收,之后要管的就是鹽商而不是制鹽的百姓。
鹽商去官府衙門拿錢去換鹽引,然后到產鹽地用鹽引來買鹽,這法子也不是他們這時候才有的,只能算是在以前的法子上加以改良。
之前讓鹽商拿物資換鹽引,部分官吏和不法商人沆瀣一氣,一兩銀子的物資能開始十兩百兩的證明,最后導致鹽場的鹽讓鹽商低價拉走,軍需那邊物資卻缺了很大的口子。
以物
易物容易出現價格上的問題,為了不再出現那種情況,他們這邊只能用現錢來買鹽引,杜絕官商勾結虛報物資的價格。
結果可好,衙門這邊為了多賣錢不管鹽場有多少鹽亂發鹽鈔,咋滴?他發多少鹽鈔鹽場就能憑空冒出來多少鹽?在這兒搞通貨膨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