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好做也得做,誰讓他們就是干活的命呢。
蘇景殊找過來的時候,許遵正準備讓人去找他,“你來的正好,過來看看還需要再建幾個常平倉。”
大宋各州都有常平廣惠倉,這些糧倉名義上是為了賑濟百姓,其實很少能夠落到實處。
打仗的時候常平廣惠倉里的糧食會被調走運往前線,太平的時候地方官為了彰顯政績寧可讓倉庫里的糧食爛在里面也不愿意讓朝廷知道他治下的百姓貧困到需要常平倉接濟的地步。
青苗新法看上去是要避開常平制度的缺陷,但是誰也不知道舊有的缺陷能不能避開,也不知道新法會不會出現新的毛病。
算了,京城怎么安排他們就怎么干,有什么問題就和京城那邊說,一邊干一邊改就是了。
就像現在,登州那么大地方就只有五六座常平倉夠干什么?真要讓百姓只能到縣城州城借糧不如直接不借,人都餓死在半路上了還借什么借?
在宣傳工作完成之前,他們必須得多建幾座常平倉,至少不能讓想借貸的百姓一走走半年。
蘇景殊看著桌上畫出圈圈點點的輿圖,心道幸好沒讓他一個人來干活,不然他手忙腳亂也干不好。
不過這次的突發情況應該不怪他,因為制定政令的老王還有條例司的其他官員都沒有考慮到這方面,只能說他們許大人厲害的不能再厲害。
也是,老王上次用這法子救濟百姓的時候還只是縣官,一縣之地再大也大不過州城,也就顯不出常平倉數量少的問題。
府州縣都有常平倉,登州治下四縣,一縣一座常平倉根本不夠用。
蓬萊下轄三鄉一鎮,黃縣下轄三鄉一鎮,牟平下轄三鄉二寨,文登下轄三鄉,按照登州的戶口數以及面積,至少每個鄉鎮都得有糧倉才行。
建糧倉花不了多少錢,只要這青苗新法別推行個兩三年就叫停,建這些糧倉就不是浪費錢。
問題是,青苗新法真的不會推行個兩三年就叫停嗎?
不是許遵對老王沒有信心,而是慶歷年間推行新政的情況和現在幾乎一模一樣,他想不擔心都不行。
蘇景殊倒是不擔心,主要是他擔心也沒用,不如努力做好該做的事好讓老王和官家在朝堂上多一分底氣。
許遵揉揉額角,扔掉那些亂七八糟的擔憂,繼續操心該怎么讓青苗新法別走歪。
他可以確定政策是好政策,但是推行政策的官是不是好官還真說不準。
唉,不能指望大宋所有官員都和他一樣廉潔奉公恪盡職守,要是所有的官都能和他一樣優秀且自律,大宋早就收復燕云踏平草原了。
幸好小小蘇大人不知道許大人已經想到了哪里,不然就算撒潑打滾也得讓許大人在優秀且自律名單里加上一個他。
回歸正題,新糧倉的選址和宣傳工作要同步進行,蘇景殊在登州待了那么久,哪兒特別窮哪兒不那么窮,哪兒有特產哪兒只能喝西北
風,對每個縣的情況都了如指掌。
糧倉的選址不用愁,只要他們建的足夠多就能讓登州境內所有百姓受益,主要還是政策的宣傳問題。
巧了,蘇通判最喜歡干的就是這種活兒。
別的事情干不了,這種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的活兒再干不了還能得了?
劃片區,選負責人,網格化管理。
基層官員的良心靠不住沒關系,工作留痕,實行責任終身制,用法律底線來管理基層官員的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