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堂聽的震驚不已,功勞什么時候都能炫耀,八卦聽晚了就忘了,在院子里站著不舒服,他們換個地方繼續說,這些事情五爺愛聽。
王朝馬漢剛巡邏回來正好有空,仨人去廚房取了點酒菜,找個亭子開始交流最近的八卦。
公孫策看著仨人風風火火出門無奈嘆氣,“幸好展護衛不在,不然又得鬧上半天。”
開封府已經夠熱鬧了,倆活寶回來天知道能熱鬧到什么地步。
包拯放下手里的公文,“無妨,司農寺那邊事情多,子安沒空天天來府衙。”
公孫策想想司農寺最近的動作,又開始擔心蘇景殊過去會不會不適應,“大人,條例司剛剛解散,朝臣的目光都在王相公和司農寺的幾位大人身上,子安現在過去會不會不太妥?”
他們家大人為官幾十載尚且看的膽戰心驚,那小子在登州滿打滿算才兩年時間,能適應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嗎?
在登州的時候有許大人看著,許遵許大人為人正直也愛提攜后輩,年輕人去他手底下歷練是上上選。
京城雖然也有人照看著,但是被人惦記上的可能也大。
越想越覺得回京不妥,年輕人就讓他在地方多歷練幾年,好歹把任期干滿,官家現在未免有些心急。
包拯搖頭嘆氣,什么都沒有說。
朝中局勢變化莫測,官家也在成長,皇帝想要集中權力到自己手上很正常,像仁宗皇帝那樣隨意分權給朝臣的皇帝終究是少數。
當初設置條例司是為了繞開政事堂的宰相讓王安石能獨立主持變法,如今新法的推行逐漸穩定,官家便不需要朝中有兩個可以發號施令的中樞。
朝臣的彈劾不是無的放矢,朝廷有一個中樞就夠了,若是政事堂和條例司同時發布政令,底下的官員到底聽誰的?
按理說應該是聽政事堂的,可條例司有官家做后盾,官家的話大過天,條例司的政令誰敢不聽?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朝廷也不需要兩個中樞。
更令朝臣不安的是,官家似乎開始著手收回王安石手里的權力了。
朝中堅定反對新法的臣子大部分被外放,這么看官家還是支持新法,可他這時候將全盤否定新法的文彥博調回京城除了打壓王安石別無他想。
官家想開疆拓土的心思從來沒有掩飾過,如果皇帝能繞開兩府直接指揮前線軍隊,兩府三司手里還能剩多少權力就不好說了。
他們不是反對官家收回權力,而是怕君權沒有束縛會失控。
當今圣上是明君,太子殿下將來也可能是明君,將來呢?
指望天家代代出明君,不如指望天下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問題是,可能嗎?
可能性還不如王安石天天洗澡大。!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