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景殊搖搖頭,“不行,紅薯苗怕寒,冬天種就算能出苗也會凍死。”
其實司農寺還掌管救濟貧困、?舉辦祭祀用的公田,只是那些田產都有用處不能拿來當試驗田,不然就能和登州那樣劃一塊地將目前能拿出來的種子都種下去。
大宋最優秀的農業人才要么在民間要么在這兒,育種不是現代才有的技術,他們天.朝祖祖輩輩都在種地,關于育種的研究從來沒停過。
系統出品的良種可能會讓他們懵逼幾年,不過不重要,看在優良形狀和畝產量的份兒上再懵也能清醒過來。
種子好的出乎意料怎么了?不能是他們大宋被上天眷顧出現了自帶仙氣兒的種子?
問題不大,等皇莊里種明白就開始推廣。
胡宗愈有一句沒一句的說著,“比起奢望冬天種番薯,不如想法子提高小麥的產量,番薯畢竟不常見,百姓肯定更樂意種小麥水稻。”
皇莊可以隨便嘗試,種不出東西也沒什么,農人扛不住這個風險,比起沒見過的東西他們更傾向于求穩。
陳州這是受災嚴重糧食大幅度減產,來年繼續旱的話種麥也養活不了家里人,所以朝廷可以趁機將紅薯土豆這些作物推廣下去,不拘什么地方,房前屋后種一點能讓百姓保住性命就行。
冬天很多作物都不能種,除了冬小麥他想不出還有什么更有用。
蘇景殊無聲嘆氣,“會有的,遲早會有的。”
早晚有一天他們的小麥能畝產一千斤,北方只能一年一熟,南方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民以食為天,只要家里糧食夠吃,民間的造反起義能立減百分之八十。
至于紅薯土豆那些倒不用擔心,好東西不用朝廷特意宣傳,百姓發現這東西一挖能挖出來一串自己就會找地方種。
郟亶抬眼,“聽皇莊的農人說他們明春分出一部分田地準備種玉米,登州給的經驗是春天和夏天都能種,而且只要三個月就能成熟。”
“夏天種的是三個月,春天種下去的要四到五個月,而且玉米出苗時需要大量的水,陳州現在正旱著不能種。”蘇景殊想想之前手忙腳亂種玉米的情況,又搖搖頭,“雖然玉米產量高,而且出苗之后就不用怎么管,但是后面又開始怕澇,年景不好的情況下還不如種別的。”
種之前只知道這是穿越神器,種之后才知道這個神器的前置條件是風調雨順。
紅薯土豆耐旱不耐澇,高粱抗旱又抗澇,玉米是既怕旱也怕澇。
種子種下去需要充足的水分,水分不夠不出苗,出苗后需要適當干旱來促進根系發達,水多了根系長不好連地里的雜草都干不過,中后期又需要足夠的水分來結果,水少果穗就會發育不全。
這種分時段的耐旱耐澇種植條件高,要么年景好要么水利設施好,不然就是減產減產再減產。
郟亶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我先前在睦州做官,當地的水利做的很好,稻米產量也高,如果北方也有南方那種水利條件或許就能推廣開來。”
在水利條件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玉米的確可以等幾年再推廣。
不推廣是不可能的,畝產一千多斤的糧食就是天天擔水去澆也得種。
兩個人很快就什么抗旱什么扛澇哪兒的水利建設值得參考展開討論,胡宗愈縮縮脖子攏攏衣服縮小存在感,兩眼無神的盯著他的烤紅薯和其他同僚一起當聽眾。
他想去地方歷練就是因為這,人家談起農事水利頭頭是道,他在旁邊只能露出尷尬的微笑,他不要面子的嗎?!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