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兼判很憂傷,他感覺他在司農寺就是個擺設,衙門里隨便來個人都比他有用的多。
誠然調到司農寺衙門的他們都是近幾屆的進士,資歷最淺的蘇同判都有兩年在地方為官的經驗,他們這幾個前幾屆的進士進入官場的時間都比蘇同判長。
只是當官時間長不代表經驗豐富,縱觀他們這幾個中流砥柱,他才是經驗最不豐富的那個,連最年輕的蘇小弟都不如。
雖然他一直把呂惠卿沒見過新法在地方到底是什么樣掛在嘴邊,但是呂惠卿當年先到真州任推官,任期滿后才回京城到條例司任職。
郟亶郟大人更不得了,他本身就出自農家,考中進士后到睦州任團練推官,在睦州時時常到野外跋涉考察當地的農田水利,同時還研究古人的治水之法,在蘇小弟沒來之前郟大人就是司農寺最了解農事的官。
蘇小弟的經驗更不用說,雖然子瞻說這小子小時候連雜草麥苗都分不出來只會在田埂玩,玩到興頭還會抓起草葉吃,但是人是會長大的,長大了的蘇小弟談起農事能和郟大人一較高低。
只有他考中進士后沒有出京而是留在京城任光祿丞,任期結束后還在諫院待了一段時間,自始至終都沒出過京城。
子瞻說的對,他們家本就是耕讀之家,小時候的蘇小弟只是沒有覺醒種田意識,如今長大了看到農田就知道要怎么種,天賦所在根本比不了。
以前一直覺得蘇子瞻在忽悠他,種地哪兒來的天賦,不都是耳濡目染慢慢學的?
現在才知道那家伙說的都是真的,世上真有忽然覺醒什么都懂的人存在。
他家幾代為官,種田的天賦不知道幾時才能覺醒,天天待在衙門聽同僚侃侃而談太刺激人,還是去地方歷練更適合他。
胡宗愈托著臉胡思亂想,旁邊說的正歡的倆人誰都沒注意,甚至話題已經從農田水利轉移到溫室大棚。
溫室大棚不是后世才有的技術,早在漢代就已經有類似的做法,比如漢元帝就曾在寒冬臘月命人在太官園中建一座密閉的房子,屋里燒火提高溫度來種植蔥、韭等反季節蔬菜。
漢時“冬葵溫韭”是達官顯貴們的專享,也是備受抨擊的奢靡行為,現在不一樣,大宋不光達官顯貴有反季節蔬菜吃,家中富裕的普通百姓咬咬牙也能吃到,不至于因為吃口反季節蔬菜就被罵奢靡浪費。
由此可見,最重要的還是提高生產力水平。
只要生產力水平能跟上,其他就都不是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才能提高生產力水平?
快步進入工業化是不可能的,他沒那個本事,大宋也沒那個條件。
左向右向前看后看,還是安心種地吧。
先讓百姓吃飽,其他以后再說,沒準兒將來大宋真的能進行個小規模的工業革命試試水呢。
胡大人:……
你們要不要聽聽你們說的是什么?放過聽不懂的其他人好不好?
蘇同判和郟寺丞談論的內容過于深奧,痛苦面具很快從胡兼判臉上蔓延到旁邊所有人臉上,連烤紅薯吃著都不香了。
??癑???幹??膉?膉繢????????抗?葶???敧虎?
℡醉酒花間的作品《[北宋]給蘇軾當弟弟的那些年》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胡宗愈率先起身相迎,嚇的呂惠卿已經邁進屋的腳又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