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北的戰事,蘇景殊忍不住想嘆氣。
怎么說呢,實踐證明讓文臣來管軍事純純是腦子有坑。
當然,他沒想一桿子把所有文人打死,天底下文武雙全的全才也有很多,他單單是針對那些不懂軍事還瞎指揮的廢柴。
最近特指慶州知州李復圭。
“相公,您有沒有覺得文臣領兵其實不太合適?”蘇景殊委婉的提了一句,“術業有專攻,感覺打仗這種事情還是得武將來。”
富弼搖頭,“武將不服管教,放權讓他們領兵后患無窮。”
韓絳也說道,“并非文臣不會領兵,只是部分文臣拉胯,朝中文武兼備的臣子更多,不能因為慶州兵敗就覺得文臣不能領兵。”
蘇景殊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想了又想還是覺得得換個話題。
不能再說下去了,再說下去待會兒還得吵架。
大宋哪兒有那么多文武兼備的臣子?不是讀幾本兵書就是文武兼備啊相公們!
慶州的拉胯程度已經不能說是胡亂指揮,李復圭任由西夏在家門口修筑堡寨結果都比他派兵去打強。
西夏內斗的厲害,梁太后早就想打個仗轉移一下國內的爭斗,可是打仗不是她一個人說了算,西夏軍隊也不愿意再直面大宋的炮火,所以一直拖拖拉拉沒打起來。
官家繼位后不光停了給遼國的歲幣,還下詔斷了給西夏的歲賜,并且態度強硬的打壓西北邊境的走私問題,如今宋夏通商只能靠邊境榷場。
大宋高興榷場就開,大宋不高興西夏那邊就什么都買不著。
沒辦法,他們大宋地大物博,西夏有的貨物大宋境內能找到替代品,大宋特有的貨物西夏那邊可找不到可替代的。
家底豐厚就是好,只要皇帝態度足夠強硬,周邊沒有哪家能在經濟上占他們便宜。
不過仁宗皇帝在位時周邊的政權在經濟上同樣被大宋玩的團團轉,就算朝廷不管,大宋的商賈也不是吃素的。
有錢很好,可是單單有錢不夠,還得有足夠的能力守住賺來的錢才行。
在周邊的鄰居全都虎視眈眈盯著他們的情況下,皇帝強硬起來非常有必要。
以如今的局勢來看,西夏這時候和大宋開戰有些不明智。
首先那邊在經濟上已經被大宋卡了脖子,其次西夏的軍隊已經被大宋嚇破了膽,和大宋打仗完全是得不償失,不如先服軟保證榷場能穩定開放。
隔壁遼國不好惹他們大宋就好惹了嗎?
蘇景殊很認真的想了想,感覺可能是大宋之前幾十年給周邊政權留下了軟弱的刻板印象,所以才讓他們覺得沒事兒上來咬一口不礙事兒。
上層貴族不把士兵的性命當回事兒,真正要上戰場的將士卻很惜命。
不知道梁太后怎么和那些黨項貴族達成了共識,今年那邊連表面功夫都不做了,五月初就開始派兵十萬在慶州不遠處修筑堡寨。
無論是大宋還是西夏還是別的政權,在邊境修筑堡寨只有一個意思:這塊兒地盤是他們的,他們修了堡寨之后要以堡寨為基地來擴大領土面積。
所以大宋這邊建堡寨的時候黨項人經常來搗亂,西夏那邊建堡寨的時候大宋的邊軍也不會干看著。
西夏那邊號稱派兵十萬來修筑鬧訛堡,用腳丫子想也知道肯定不是修寨子那么簡單。
邊地鄉兵多是閑時耕種戰時打仗,西夏修筑鬧訛堡的地方離蕃部巡檢李宗諒的屯田之地非常近,種地除了怕天災還怕劫掠,西北的土地本就不肥沃,他們辛辛苦苦種地結果旁邊來了伙兒有前科的強盜盯著這誰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