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當官不單單能光宗耀祖,還有可以蔭及家族的切實利益,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腦袋往官場里擠。
先前推行的新法沒有像募役法一樣直接以政策規定形勢戶掏錢,那些法令明面上看對官僚階級沒什么影響,只有當官的自己知道他們搞錢的路子被堵住了,屬于是只能吃啞巴虧。
都知道鉆政策漏洞欺壓百姓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悄無聲息的掩飾過去朝廷可以當什么都沒有發生,真要鬧大了倒霉的還是他們。
那些被波及到的官員心里憋屈,但是憋屈也不能直接喊新法影響他們搞錢,只能打著百姓的旗號上奏說這個影響百姓正常生活那個被百姓所厭惡。
不是他們不滿意,是百姓不滿意,他們這是在為百姓說話。
然而究竟是不是為了百姓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先前只是將官員那些見不得人的來錢路子給堵上,募役法直接讓官戶吏戶出錢,雖然出的錢很少,但是在以前從來沒交過多余賦稅的情況下開始交錢就足夠讓他們不滿。
募役法讓他們交助役金,以后會不會還有別的名目讓他們交別的錢?
當官的讓百姓交稅的時候恨不得扒拉出幾十條不同的名目來收錢,同樣的事情放到他們身上他們就受不了了,雙標到這種程度也很難評價。
大宋崇文崇了那么多年,在一代又一代士大夫的努力下官員讀書人的地位已經高到讓其他朝代望塵莫及。
當官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科舉入仕不用說,靠父祖門蔭也不用說,品級高的官員有蔭補權,直系后人不通過科舉就能直接入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法子就是出錢或者納糧來買官。
前兩者走的是正常途徑,不管是幾品官家中都算是官戶,買官入仕的只能繼續往上爬,爬到正七品以上才能將家族列入官戶,畢竟只靠錢不能買到正七品以上的官。
想想也是,官戶雖說要和民戶一樣繳稅納糧,但是卻可以免除絕大部分的徭役,除此之外在違法亂紀的時候也能根據品級高低進行寬免,同一件違反律法的事情民戶犯了是流放,官戶犯了可能賠點錢就完事兒了。
如果掏點錢就能享受官戶的所有福利,只俸祿補貼以及逢年過節的福利都能回本,天底下的有錢人都去花錢買官,官僚階層能龐大到什么程度簡直不敢想。
細細數下來,官員能給家族帶去好處已經夠多了。
但是人都是貪心的,沒有人會嫌自家錢多。
可世上還有一句話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憑本事光明正大掙錢沒人能說什么,靠欺壓百姓掙錢被當老虎蒼蠅打掉也是活該。
按照大宋律令,官戶禁止在所在州縣私辦田產,那些和官府有關的場務、河渡、坑冶等方面的生意一律不準官戶插手。
這是前人撈錢后人倒霉,要不是開國時大量官員讓家人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土地搞得百姓怨氣沖天,朝廷也不會專門出臺法令來限制他們。
朝廷給官員的俸祿已經夠高了,除了俸祿還有加俸、職田和各種補貼。
職田是按照官品等級給的,從四十頃到一頃不等,大部分是良田,還減免賦稅,就算沒有俸祿、加俸和補貼只靠那些職田也足夠官員過的舒舒服服。
然而就算這樣也沒能限制住當官的往家里扒拉東西,官員和官員之間能想法子“合作共贏”,所任州縣不能私辦田產就去其他州縣置辦,同僚之間通通消息商量商量,田產悄無聲息的就到手了。
民間很多生意不許官戶經營也沒關系,扶持幾個不是官戶的商戶來經營就是,自家人不親自插手,將來就算出問題也牽扯不到他們身上。
為什么民間起義此起彼伏?為什么總是有百姓的田產被侵占?為什么每年都有凍餓而死的貧民?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不觸及他們的利益時他們能上疏罵地方豪強不給百姓留活路,罵地方官施政不當,罵運道不好遇上天災,反正罵來罵去都和他們沒關系。
而一旦觸及到他們的利益,最開始或許能維持住體面,后面百分之一千得撕破臉。
他們要么是祖輩父輩留下的基業要么是自家寒窗苦讀打拼出來的前程,想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東西有錯嗎?
希望子孫過上好日子是人之常情,可為了保住后代的富貴喪心病狂的搜刮百姓肯定不行。
罵吧罵吧,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蘇大人唯恐天下不亂,只想讓朝堂上打的更激烈些。
以前總擔心當官的都去爭權奪利了政務沒人管,在官場上待久了就會發現不管什么時候那些愛爭權奪利的都不會對政務放心,而真正在基層辦實事的官員也不會被上頭的神仙打架影響到。
就算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基層辦實事的官員沒犯事兒即便被牽連也頂多是換個差點的地方繼續當官,在哪兒干活都是干活,在貧困地區做出成績還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