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景殊喝口熱茶壓壓驚,還是忍不住想吐槽。
太祖皇帝在位時雖然防備武將但是沒有防備到現在這種地步,那時候只是崇文,“崇文”和“崇文抑武”還是不一樣的,士大夫階層能傲慢到如今這個地步太宗皇帝功不可沒。
畢竟不是哪個皇帝都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出“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這種話。
外患只是邊事,邊事都能防備,只有武將造反最可怕。
聽聽聽聽,這是皇帝該說的話嗎?
外患要是那么不重要,他高梁河車神的稱號哪兒來的?
太宗皇帝兩次北伐失敗,之后便有軍中將領試圖擁立太祖皇帝之子為帝,不過這事兒后來沒成,還讓太宗皇帝更加忌憚武將,之后再選武將首選就是要聽話,能不能打仗反而不重要。
從那之后,大宋的武將晉升就陷入了一個怪圈,只要老實聽話就算不會打仗也能升官,要是有勇有謀卻不聽指揮反而很難升官。
怎么能讓前線的武將老實聽話呢?找個工具遙控指揮。
這個工具就是陣圖。
雍熙四年,自認為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召集手下能人弄了個《平戎萬全陣圖》,從此確定了大宋“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的行軍原則,且不允許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這個陣圖是這么回事,按圖打仗需士兵十四萬,十四萬士兵分前鋒、殿后、中軍、左翼、右翼五個大陣,中軍有步兵十一萬及若干戰車,其余四陣以騎兵為主,按照畫圖的人的想法,此陣一出氣勢恢宏,定能把敵軍嚇得不戰而逃。
實際上呢?漏洞百出。
誰家打仗動不動就十多萬兵?誰家十多萬兵里有十萬多都是步兵?靠這個陣圖別說打仗了,連防守都沒法防。
大宋周邊的敵人多是游牧民族,步兵對陣人家來去如風的騎兵勝算本就不大,有了陣圖后就是士兵站在那兒任敵方的騎兵收割人頭,能打勝仗才怪。
當時就有大臣建議別這么干,戰場上的局勢變幻莫測,就和生病不會按照醫書來生一樣,打仗肯定也不會按照陣圖來打,術業有專攻,帶兵作戰還得靠將帥,不是所有文人都擅長兵法。
沒打過仗的人畫出來的陣圖真的靠譜嗎?前線的將領真的會按照陣圖來打仗嗎?
紙上談兵那么有名,官家不能明知前面是大坑還非要往里跳。
奈何太宗皇帝不聽,不光不聽,還非要把他的陣圖文化發揚光大。
之后的皇帝不懂兵法怎么辦?好辦,皇帝不懂朝中文臣懂就行。
他們大宋人才濟濟,朝中那么多文人不是擺設,要打仗的時候讓文官制定好陣圖呈給皇帝,皇帝確定無誤后下發到前線武將手里就萬事大吉了。
吉不吉不知道,反正武將的噩夢時代自此降臨。
真宗皇帝在這方面完美的繼承了太宗皇帝,
繼位之后隔三差五就給武將賜陣圖,對軍隊的控制欲比他爹太宗皇帝還嚴重,結果就是前線死守陣圖屢戰屢敗。
到仁宗皇帝繼位雖然沒像前面兩位控制欲那么強,但是也沒好哪兒去。
他本人不愛畫陣圖,可他愛搜羅陣圖,朝堂民間只要有陣圖他就要,至于那些陣圖有沒有用沒人在乎。
于是到武將這邊,按照陣圖打仗打輸了好歹有個說辭,不按陣圖打仗萬一輸了所有的責任都得他們自己扛,如此一來敢根據戰場局勢來指揮作戰的將領越來越少,朝中武將中沒有主見的越越來越多。
不是他們沒有主見,而是不敢有主見。
幸好當今官家在戰事這方面不像之前幾l任皇帝那樣唯重陣圖,只是朝廷大興陣圖已有近百年,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把這股子歪風邪氣給清除掉。
接風宴還沒開始,狄大元帥和旁邊的副將親兵們大倒苦水,真要把這些年的委屈都說出來的話他們說三年都說不完。
蘇景殊也看出來了,他根本不用接話,坐在席位上當個合格傾聽者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