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西北的冬天真的太冷了。
狄青翻完桌上的棉花種植計劃,感覺二十畝有點少,“蔡大人很重視屯田,為什么不直接申請兩百畝?”
不算不上戰場的廂軍,西北這邊常駐的禁軍就有三十萬,還有十五萬左右的鄉兵,一千件棉甲夠干什么?
蘇景殊解釋道,“棉籽太少,想種兩百畝只能等明年。”
一畝棉花只能能剝出來五十斤棉籽,種的時候一畝消耗兩三斤棉籽,他帶來的棉籽有限,能種二十畝已經很不錯了。
狄大元帥遺憾不已,“開春后會有很多外族商隊到京兆府,回頭打聽打聽看看能不能從外族商人手里買點種子。”
如果是吃的用的也就算了,好東西也輪不到他們享受,多等幾年也沒什么。
棉甲在戰場上能救命,能救命的好東西再著急也不為過。
蘇景殊也想憑空出現大量良種,但是他沒法解釋多出來的種子是哪兒冒出來的,只能慢慢攢。
西域的商隊應該可以弄到棉籽,不過這年頭的種子比不過系統出品的優等良種,即便能買到也起不到多大用處。
大宋又不是第一天和西域通商,真有用的話早就想法子買過來了,不會等到現在。
西北各州的榷場關停的時間比開著的多,走陸路的外族商賈沒有走海路的多,想找能打掩護的新鮮玩意兒還得靠市易司。
希望蔡大人快快回來,他真的迫不及待想讓西北的將士們穿上棉甲棉衣。
狄青把棉花種植計劃書放到旁邊,一邊處理桌上的軍務一邊說道,“隔壁轉運司已經收到消息,朝廷準備往京兆府派兩個提舉常平官推行青苗法,你對這事兒有經驗,蔡大人回京兆府后可能會把你喊去隔壁干活。”
蘇景殊點點頭,“行。”
借調而已,他懂。
狄青繼續,“推行新法會很忙,到時候成天在外面奔波,騎射訓練可以放放,你出門的時候帶上弓箭,回城時隨便獵點什么就行。”
蘇景殊:……
這世上沒有什么能難到他蘇景殊!早晚有一天他要練成百步穿楊的神射手!
狄大元帥三五天才來一趟衙門,蘇景殊不打擾他辦公,把計劃書交上去就回去處理他自己的公務。
京兆府和秦鳳路的治所秦州相距不遠,他安定下來后就給王韶寫信互通有無,順便打探打探開拓河湟的計劃進行的如何。
王子純在西北這幾年不是白待的,能讓官家支持他的想法就足以說明他的想法可行。
清湯吐蕃的大首領唃廝啰不久前病逝,三子董氈繼承了他的位置,除此之外其他唃廝啰政權的首領四分五裂互不統屬,勢力范圍都不超過一二百里,正是逐個擊破的大好時機。
本來以為王子純到秦州后會立刻開始大展拳腳,沒想到卻遇上了個不贊同開拓河湟的頂頭上司。
招撫番邦收復失地需要大量錢財支撐,李師中掌管秦鳳涇原兩路軍政以及秦州財政,即便王韶有官家看重,李師中這個一把手不同意他的計劃也能有無數個法子讓他什么都做不了。
從夏天到冬天過了小半年,王子純在秦州愣是連計劃的第一步都沒能展開。
問就是沒錢,西北財政緊張是常態,錢糧要緊著作戰用,招撫番邦可以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