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挺也舍不得這么個人才天天跑田里種地。
青苗法在其他各路已經推行好幾l年,陜西路是最后一批,轉運司已經將本錢準備好,只等明年春天開始運行。
這法子在別的地方活民無數,到陜西絕不能拉胯。
蔡挺在推行青苗法的事情上慎之又慎,狄青猜的不錯,蘇景殊這個有經驗的官在他回到京兆府后直接被調去轉運司全權負責陜西路境內的青苗法推行。
從永興軍路的機宜文字調去管整個陜西的青苗法推行,雖然官職品級什么都沒變,但是職權一個天一個地,忙碌程度也是一個天一個地。
幸好來西北的時候把白五爺也抓來了,不然他還真找不到那么多靠譜又好用的江湖幫手。
蘇景殊對新法推行熟門熟路,之前在登州的時候什么事情都是他一手抓,西北的民情和登州不同,但是推行新法的時候大體差不哪兒l去。
一段時間的相處下來,蘇景殊也知道了蔡挺為什么對青苗法那么緊張。
這條政策雖然是老王提出來的,但是最早卻出自時任陜西轉運使的李參。
朝廷的常平倉形同虛設,農戶經常在青黃不接時找富戶借高利貸,借了高利貸沒幾l年就會被利息逼的走投無路,甚至老子死了兒l孫也得繼續還,很多百姓為了不連累兒l孫寧肯賣田賣宅也不敢借錢來買糧活命。
李元昊建國稱帝之后西北的局勢非常緊張,壓在百姓身上的賦稅也越來越重,朝廷不想辦法給百姓找出路的話可能不等李元昊打過來西北百姓就會揭竿而起。
時任陜西轉運使的李參為了緩解民間局勢重新整頓了陜西路的常平倉,春天時開倉給貧苦百姓借糧借錢,秋天再連本帶利收回來。
雖然常平倉不能覆蓋所有地方,但是那幾l年的確救了很多百姓,也讓陜西轉運司多了份收入。
然而官府把利率壓低去救民在放高利貸的豪門大戶看來是搶生意,青苗貸一下子得罪了那么多豪強富戶阻力太大,之后雖然沒有立刻被叫停,推行下去的政策也變了模樣。
李參的本意是救民疾苦,最后卻成了貪官污吏地方豪強盤剝百姓的利器,最后還是他親自叫停才止住這場鬧劇。
所以即便后來老王在地方也推行過青苗貸,在沒有地方豪強干擾的情況下成效還非常不錯,朝中依舊很多人反對。
一縣一州可以頂住壓力,一路呢?全大宋呢?
經歷過陜西路那幾l年亂象的官員想起對當年的青
苗貸仍心有余悸,所以即便這邊是首創青苗貸的地方,真正推行的時候卻排在最后。
有坑別處先踩,有錯別處先試,反正陜西這邊必須在盡善盡美之后才肯干,前頭不把坑踩的差不多就算官家親自催也不行。
西北不比其他地方,百姓真要揭竿而起大宋就別想好了。
蘇景殊在轉運司干了倆月越發非常認同前輩們的話,在這邊推行新法必須在政策宣傳上下大功夫才行。
這邊不像京東路那樣有很多宗室高官置辦田莊,但是豪強富戶欺負起人來一樣毫無人性。
好在西北各州上上下下都簡單粗暴,在登州需要軟硬皆施,在這邊只需要硬碰硬。
反正再硬也沒有他們的背景硬。
別說這邊沒有多少宗室高官置辦的田產,就算有也沒用,朝廷明令禁止宗室以及官員過度置辦田產,經不起查的可不是他們。
順便夸一句:有個能上天入地的情報組織真的很不錯。
尤其西北這邊崇尚拳頭大就是硬道理,誰敢阻礙新法的推行就查誰,只要證據擺的全,抄家抄出來的錢財能比轉運使準備的青苗本錢還多。
哪縣哪鄉都有憑借高利貸欺壓鄉鄰的惡霸,沾高利貸的手上基本上都有幾l條無辜的性命,就當為民除害了。
白玉堂干這活兒l也有經驗,他手下剛招了批北俠歐陽春推薦的正派俠士,還有狄元帥臨時調給他的兵,再加上西北地界兒l皇城司探子的配合,沒查虧空勝似查虧空,抄家的動作比江南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