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造價高造的還慢,不過造炮是精細活兒再慢也值得,不能為了快影響質量。
大宋不只西北需要火炮,北邊和西南沿邊都時不時有戰事沖突,京城軍器監放出來一門炮會有一堆城池去搶,他們西北能把各州主城裝備個七七八八全靠隔壁西夏給的壓力足夠大。
連各州的主城還沒有全部配備上火炮,沿邊的堡寨自然得往后排。
這次情況特殊,荔原堡丟了不光先前幾年屯田的努力全白費還會對士氣造成巨大打擊,寧可加派駐軍也不能這時候打敗仗。
這是西夏傾國而出的第一戰,真讓他們打贏了后面更難守。
蘇景殊若有所思的點點頭,火器威力雖大但太過笨重,沿邊堡寨的駐軍大多只有三五百人,配備大規模殺傷武器的確不太合適。
“火炮金貴,還是火蒺藜好用。”姚兕從腰間摸出幾個鐵球,要不是不方便帶太多他能全身上下都塞滿,“把火蒺藜扔去對面比射箭殺傷力大的多,箭可能射不中,火蒺藜炸開四面八方連人帶馬都躲不開,就是沒法扔到太遠的地方。”
同樣的臂力神臂弩可以達到二百四十多步,火蒺藜頂多扔到四十步,雖然炸開一個就能讓對面人仰馬翻,但是四十步還是太近了。
火蒺藜打伏擊戰是神器,換成攻城戰不管是攻還是守都還是火炮更得勁。
狄青看看姚兕手里的火蒺藜,扭頭問道,“子安,這次出門之前官家有沒有給你準備防身的小玩意兒?”
蘇景殊無奈,“你也說了是防身的小玩意兒,威力夠我炸幾個攔路打劫的土匪,打仗的時候肯定還是軍器監給的武器更可靠。”
姚將軍身上的是手雷,他身上走過明路的是爆竹,那點小玩意兒用來和火蒺藜比辱火蒺藜了。
狄青聳聳肩沒再多說,其實他想問的不是官家有沒有準備,而是這小子身后那個神神秘秘的唐門有沒有準備,大庭廣眾之下不好打聽,回頭人少了再問。
姚兕不知道狄大元帥到底想問什么,以為他只是擔心蘇景殊的安全,拍拍胸口保證道,“元帥放心,以荔原堡如今的兵力,除非西夏分出五萬以上的兵力,不然傷不到蘇機宜。”
要是在城頭觀戰也能被天邊飛來的亂箭射傷,那他只能說蘇機宜命不好。
將領們站在一起說的是如何應敵,蘇景殊在旁邊聽了一會兒便和狄青打聲招呼去巡檢司的后勤官員處詢問情況。
他第一次上戰場,也就只能在后勤上出點力。
西北邊地禁軍廂軍加上鄉兵數量極其龐大,
數十萬大軍駐扎邊境,后勤補給幾乎全靠關中地區,百姓壓力太大容易生亂,邊防軍隊的數量也不能減少,朝廷思來想去只能讓邊軍內遷,至少遷到關東地區的糧食能運到的地方。
只是邊軍內遷雖然縮短了運糧路程,卻導致邊境大片地區無兵駐守,必須留下部分正規軍駐守堡寨。
大宋和西夏打了幾十年,修建堡寨的目的已經從最開始的控制險要關隘防范西夏深入變成了以屯田為主。
倒不是朝臣將領不想憑借堡寨擋住西夏入侵的步伐,而是之前幾十年的經驗打破了他們的美好暢享。
修堡寨容易守堡寨難,目前西北沿邊有三百多座堡寨,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就算每座堡寨只留五百駐軍,三百座堡寨也得占住十五萬的兵力。
西軍三十萬禁軍十五萬鄉兵,十五萬鄉兵基本上都分散在沿邊的堡寨里。
總兵力雖多,但是兵力過于分散,以寡敵眾根本擋不住西夏大軍深入。
朝廷最初想的是即便一座堡寨沒法擋,數座堡寨的駐軍能集中到一座堡寨總能御敵于國門之外。
問題是一座堡寨三五百人,十座堡寨加起來也就三五千人,先不說每座堡寨之間至少相隔五十里這些堡寨的駐軍怎么在短時間內集合,就算能瞬移出現,堡寨沒有建在交通要道上也擋不住來犯的西夏大軍。
西夏進犯動輒上萬人,三五百人的堡寨去擋就是螳臂當車,也沒有那么多堡寨愿意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