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他以為他爹打仗已經夠莽的了,怎么元帥的打法比他爹還要令人摸不著頭腦?
還有這些拿著喇叭勸降的兵,啥時候安排的?
蘇景殊委婉的回道,“我到荔原堡也不是單純的當擺設。”
再強調一遍,大宋在西北的首要策略是招撫,打仗是下下策,他們的首選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就算兩邊已經打了起來,招撫策略的優先級也沒有改變,且永遠不會改變。
能把敵人忽悠過來肯定比真刀真槍出去打強,戰爭的傷亡對上位者而言只是數字,對軍中的將士來說卻是活生生的親友弟兄。
所以狄大元帥打仗有個準則,能忽悠的時候盡量忽悠,不能忽悠的時候再照死里打。
很幸運,他新來的秘書是天字一號大忽悠。
蘇機宜研究過西北各州的招撫策略后深切的意識到各軍將領身邊都缺個靠譜的政委,不是協助處理軍務政務的監軍文臣,而是負責思想紀律政治工作的政委。
大宋周邊戰事頻發,戍邊禁軍的數量早已超過中央禁軍,但是最精銳的捧日、天武、龍衛、神衛這上四軍基本上不會離開京師,邊地的禁軍只有中下等禁軍。
這年頭戍邊不是好差事,和流放來的罪人干差不多的活兒,可想而知心里都憋著氣。
軍中混日子的兵油子太多,臨陣脫逃的不知凡幾,士兵都不知道為什么打仗,再好的將領也帶不出來能打的兵。
邊軍一直在打仗還好,士兵在生死之間好歹知道拼殺,京城的上四軍基本上沒打過仗,估計只能在門面上扳回一局。
為糧餉當兵和為保家衛國當兵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短時間內沒法在軍中開展教育工作,拿敵軍來試試效果卻沒問題。
如果連西夏的軍民都能被教化,同樣的法子在大宋軍中效果只會更加顯著。
將士們的思想工作先放放,先拿招降練練手。
蘇大人好歹是看過無數抗戰片的老油條,不敢說對戰事了如指掌,反正出歪主意的時候能讓整個經略司都震驚于他竟然是個科舉考出來的正經文化人。
蘇景殊:……
算了,就當是夸他的。
西北各州經常接收對面的降軍,荔原堡是慶州墾荒屯田的大堡,本身就有半數以上的非漢人成員,倒也沒誰歧視對面來的降兵,頂多就是不搭理他們。
反正都要打散分到別處,搭理了也是白搭理。
“西夏這次損失慘重,梁乙埋不會善罷甘休。”??盧止葶???虎??劗????葶彣????????ap;ldquo;艙鱧腨奎?筫??咃齓????4?住?葶?豎????『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姚兕盯著輿圖,搓搓下巴,仗著有狄大元帥托底提出一個建議道,“不如我們先下手為強。”
西北邊境線那么長,大宋三十萬禁軍加十五萬鄉兵散到各處都不見水花,西夏總共才三十萬大軍,就算集中兵力到環慶一路也依舊是分散,除非梁乙埋將三十萬大軍都集中到一個地方。
但是別忘了,大宋各地的駐軍也在盯著對面,只要對面兵力空虛,他們就能趁機過去搞破壞,所以西夏各軍司必須留下足夠的兵力自保。
拋開負責后勤的兵丁,再減掉留守邊地各軍司的將士,真正能作戰的
將士遠遠達不到三十萬。
雖然荔原堡如今的兵力剛剛過萬,經過兩場戰斗之后可能已經不破萬,但是進攻和守城是兩種打發,去對面搞破壞不用那么多兵。
狄青搖頭,“再等等,先看梁乙埋接下來要往哪兒打。”
環慶路的將領不只他們倆,統兵的都總管、都監等人分駐各城池要塞,如果梁乙埋真的要死磕荔原堡,其他各軍便能趁機反攻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