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吐蕃帝國的興起崩潰幾乎與大唐同步,唐末五代中原戰亂,吐蕃帝國也內亂分裂土崩瓦解。
三破長安為禍中原都是過去,只是百足之蟲斷而不蹶,內亂分裂出來的小政權也不容小覷。
沿邊各路分布的大小部族數以千計,其中秦鳳路的羌人部族最多,漢人在那兒反倒是少數。
諸多羌人部落中,吐蕃人占了超過九成。
先前一統青唐吐蕃唃廝啰已經病逝,繼承他贊普之位的是他的三子董氈。
首領之位新舊更替本就容易造成政權動蕩,即便是正常的新舊更替也一樣,更不用說董氈繼位后大部分吐蕃部族都不服他。
王韶的《平戎策》主張拉攏親宋的部族打服不親宋的部族,漢唐在邊疆的策略都是以夷治夷,只要能控制住羌人首領,青唐吐蕃便不足為患。
董氈急于坐穩贊普之位,再加上青唐吐蕃和西夏本就世代不和,即便沒人去勸董氈也會出兵,有人去勸就更不用說了。
吐蕃大軍趁機攻入西夏境內燒殺搶掠,梁乙埋再不撤兵回防怕是連興慶府都逃不過被掃蕩的命運。
此番西夏傾國攻宋,宋勝。
直接原因:吐蕃偷水晶。
妙啊!
前線各軍追擊兩百里便返回堡寨,窮寇勿追,再深入下去容易被西夏人伏擊,教訓吃多了總能長點記性。
后方大義寨有副都總管楊遂坐鎮,狄青在確定西夏大軍全部撤回后便返回荔原堡。
荔原堡接收了太多避難的羌人部落,如今西夏大軍已退,該走的盡快離開,別全都擠在荔原堡生事。
蘇景殊眨眨眼睛,“元帥,要是前來避難的羌人部落不愿意走呢?”
狄青嗤笑一聲,“他們愿意留下安生種地。”
他同意讓羌人部落進堡寨避難不是因為信任他們,而是怕拒絕會導致今后的招撫工作不好做。
愿意屯田耕種的部落早就歸順大宋了,不愿意屯田耕種的部落再怎么招撫也沒用,不讓他們走投無路他們就不會服軟。
蘇景殊搖搖頭,口說無憑,他決定帶狄大元帥去羌人部落暫住的營房看看。
二極管思維要不得,人的想法也是會變的。
還是那句話,只要鋤頭揮得好,沒有墻角挖不倒。
沿邊可供開墾的田地很多,再多前來歸附的羌人部落都能安排,不怕人口多,就怕人口不夠多。
“元帥,蘇大人厲害著呢。”姚古這些天跟在蘇景殊身邊,親眼看著他早上和羌人嘮下午和留守的將士嘮,最初還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嘮了幾天后也反應過來了,“現在不光寨中守軍恨不得沖出去大殺四方,前來避難的羌人部落更是只恨生錯了時代。”
狄青不明所以,“什么叫‘只恨生錯了時代’?”
姚古聳聳肩,“要是生在大唐,他們就是名正言順的大唐子民,哪
兒像現在這樣想為國效力還得先投個降。”
“是歸附,不是投降。”蘇景殊糾正道,“只要羌人部落不曾與大宋為敵,他們就用不著‘投降’。”
姚古小聲嘟囔,“又沒有區別。”
狄青:???
“什么情況?”
蘇景殊矜持的笑笑,“沒什么情況,就是做了點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