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軍民財政和軍需物資的衙門為了妥善安排番邦部眾幾乎是連軸轉,李師中也沒在明面上和他過不去,只是不管不問而已。
但是吧,一把手的態度如此,底下人的反應可想而知。
經略司本就事務繁忙,大宋的官府衙門又是出了名的疊床架屋,只要中間有一個官員不配合,后面的事情就進行不下去。
催也不行,人家確實有正經差事在忙。
政務積壓是經略司的日常,差事有先來后到,沒有放著前頭的事情不處理反而處理后頭的事情的道理。
聽上去很合理,仔細一想哪哪兒都不合理。
事有先來后到,但也有輕重緩急,不能只看先后不分緩急。
他這還是個進士出身的文臣,換個武將來主持開拓河湟怕是把命都搭在這里。
蘇景殊:……
白玉堂:……
確實是舉步維艱。
白玉堂不喜歡管這些彎彎繞繞,他遇到這種事情只有一個解決辦法:流程卡哪兒就扛著刀去哪兒。
看秦鳳路的情況以及王機宜的處境,他的法子不可行。
蘇機宜:……
你那法子除了你自己外放誰那兒都不能行好吧。
不過王子純這情況的確難評,他一時半會兒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還是建議和官家匯報一下讓官家從源頭解決問題。
他接下來的計劃如果成功會有更多番邦部落前來投奔,要是現在連目前這些歸附的番邦都沒法妥善安置,他們即將要進行的計劃就會弄巧成拙。
解決辦法一:王韶本人出面找官家求助。
解決辦法二:他出面找官家求助。
解決辦法三:繞開李師中將前來歸附的番邦部落安置到其他幾路。
前兩個法子都能一步到位解決問題,第三個法子不太建議。
李師中是秦鳳、涇原兩路的經略安撫使,這兩路正好和青唐吐蕃接壤,沒有部落愿意內附之前先走個長征。
就在王韶決定擔上“無能”之名求助皇帝時,遠在京城的官家便先一步將李師中調離西北。
開拓河湟是平定西夏的關鍵一步,朝中很多大臣不看好他看好。
王韶資歷太淺,即便有能力也不能直接提拔成一路主官,但是頂頭上司和他政見不合也不是辦法。
子安接下來要和王韶一起搞事兒,秦鳳路的主官不支持王韶自然也不會支持那小子。
這可不行。
換不了王韶,那就換李師中吧。
忽然收到調令的李師中:……
喜從天降的王韶:!!!
子安是他的大福星!!!
蘇景殊也有點懵,驚喜來的太突然,有種被石頭絆倒后還沒開始哭訴告狀家長就已經把石頭踢開的感覺。
就是對李·石頭·師中不太禮貌。
新來的秦州知州兼秦鳳、涇原兩路經略安撫使是王珪,巧了,也是他那屆的考官。
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