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宣撫使是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掌宣布威靈、撫綏邊境及統護將帥、督視軍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任,地位比安撫使更高。
因為宣撫職權太重,所以原則上是有事則設無事則廢,直到真宗年間宋遼開戰朝廷才開始派宣撫使去河北、河東一帶安撫百姓勸勉官員。
仁宗年間北邊沒有大規模戰事西北又開始戰亂,朝廷便又往陜西派宣撫使安撫百姓勸勉官員,也就是那幾年,宣撫使的主要責任從民事轉為軍事,之后就一直到現在。
陜西四路是后來分開的,西北防務分為鄜延、環慶、秦鳳、涇原路四路,京兆府所在的永興軍路被沿邊四路拱衛其中。
安全是安全了,對前線戰事的控制力也弱了。
韓絳到西北后沒來京兆府,而是直接去鄜延路準備繼續推進橫山戰略。
橫山位于宋夏邊境陜西段,山以南為宋境。
橫山地區水草豐美宜牧宜農,其中有茶山,能出產良馬,還有鹽鐵礦產。
對西夏來說,橫山地勢高,山上還有前朝修筑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俯視大宋沿邊堡寨。
而對大宋來說,占領橫山則可切斷西夏左臂扭轉戰局。
可天險丟了之后哪兒那么容易拿回來,自從橫山被西夏占據,大宋基本上一直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更別說奪回橫山了。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場大敗之后大宋被迫和西夏議和,全天下都知道黨項人說話不算數,國書上寫好的合約撐不了多久,他們必須趁西夏再次犯邊之前穩住西北的局勢。
橫山戰略是范文正公和諸多西北守將一點點試出來的,精髓只有八個字:筑城迫城,移寨攻寨。
西夏騎兵來無影去無蹤,但補給不及時。
大宋士兵戰斗力不足,見到小利小勝必貪功輕進,且不長記性,同樣的詭計中了十次還能再中第十一次,但他們有整個大宋做后盾,即便敗了十一次也有機會打第十二次。
西夏的優勢是兵強馬壯,大宋的優勢是錢多糧多,硬碰硬不是辦法,棄短就長放為正策。
范文正公久在西北前線,邊軍將領更是大半輩子都在和黨項人打交道,敗仗打多了總能琢磨出門道。
硬碰硬容易吃虧,他們可以集中兵力拿下一地后大量修筑堡寨留兵據守,利用西夏軍隊補給不濟的弱點堅壁清野避其鋒芒,然后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逐漸縮小西夏軍隊的活動空間,最終一舉平定西夏。
如果西夏大舉進攻,他們堅壁清野逼西夏大軍分兵劫掠以補充糧草,同時派兵在各村寨設伏將分散開來的西夏游騎逐個擊破。
西夏軍繞開堡寨長驅直入更好,到時直接前后夾擊對方想跑都難。
問題是,橫山戰略的精髓是“持重守御”,重點放在這個“御”字上,范文正公也沒讓他們上來就從到西夏境內修筑堡寨啊。
蘇景殊剛過來的時候昏昏
欲睡,聽到這里立刻精神起來,找出輿圖攤平放在桌上然后問道,“元帥,韓相公準備在哪兒筑城?”
?劗??襬襬?ap;ldquo;?豔??葶坿??????恬??劃齞虎????濕????n繶???羉?????譛??????????[]『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王韶那邊拿下河湟后綏州想干什么都行,現在就深入西夏境內筑城怕是腦子被驢踢了。
他就問一句:羅兀城修好后怎么守?
那地方在橫山境內,四面八方都是西夏的地盤,大宋忽然去建城西夏肯定會派兵去打伏擊。
鄜延路的兵力不可能都用在一座城池上,他們怎么守?
范文正公等人當年提議經略橫山得益于種世衡種老將軍的經驗,種老將軍鎮守延州時外圍堡寨幾乎都被廢棄,延州無險可守朝不保暮,老將軍便在延州東北兩百里的地方修建新城加強防御。
新城要派兵駐守,守軍要喝水吃飯,城址離延州有兩百里糧草運輸困難,種老將軍便命人鑿開地下的石頭引來山泉,又在附近開了兩千頃營田,以低價賣糧和貸款本錢為餌招募商賈到新城經商,如此也能保證守軍的基本生活。
新城鑿開石頭引來泉水來解決用水問題,因此取名為青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