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從黨項人開始崛起,大宋和遼國都想滅夏,就是打起來之后都沒討到好處。
遼國打了幾次沒打下來就放棄了,轉為讓西夏認他們為宗主國每年進貢,然后派公主去西夏和親。
大宋也打了好幾次,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三敗后也意識到滅夏沒那么容易,于是開始轉攻為守重建西北的防御體系。
三場大敗后西北的防御體系幾乎被李元昊給打穿了,不重建也不行。
西夏雖小但實在難纏,宋遼都想畢其功于一役,失敗之后也都改變了策略。
遼國選擇成為西夏的宗主國,大宋選擇茍起來慢慢等,等到時機合適再繼續大規模開戰。
西夏皇帝接受遼國的冊封,同樣也接受大宋的冊封,李元昊和他的繼任者們都不是省油的燈,要么和大宋示好對付遼國,要么和遼國示好對付大宋,合縱連橫算是讓他們玩明白了。
大宋和西夏開戰這些年遼國也沒閑著,什么時候打的太厲害就派人到京城假惺惺的勸和,好像他們大遼上上下下全部奉行愛與和平。
澶淵之盟后大宋朝堂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西北,和遼國沒有發生過大的沖突,但是小糾紛并沒有停過。
每當西北開戰,遼國就悄咪咪的過來找不痛快,怕大宋一怒之下一邊打西夏一邊打他們還不敢找的太明顯。
騎兵是不敢動的,小規模的騎兵抵不過戍邊的重弓強弩,大規模的騎兵像是要入侵,要是不小心惹過了火反而得不償失,所以他們每次都是派百姓越境試探。
宋人講究仁義,不會對手無寸鐵的百姓下殺手。
百姓有什么錯?他們只是想去有水的地方取水而已,不小心越境情有可原。
白溝河之南的雄州守軍的確不曾為難取水的百姓,時間一長遼國便得寸進尺,時不時有小隊騎兵在大宋境內溜達,甚至一度囂張到和巡邏的雄州守軍對射。
后來那支游騎直接被趕來的大宋援軍包了餃子,弓馬留下人扒光了趕出大宋地界兒,然后就沒再見過小隊騎兵過來騷擾。
只要守軍態度強硬,契丹人欺軟怕硬也不敢做的太過分。
宋遼之間維持了幾十年的表面太平,只要大宋態度變軟正契丹人就能立刻撕破臉皮拿邊界線說事兒。
兩國邊界在河北沿太行東坡大茂山分水嶺至白溝河中下游一線展開,看輿圖劃分的很清楚,實際上卻是各憑本事。
河南邊是大宋的地盤,河北邊的燕云十六州古往今來也都歸中原政權管,不管是文化還是飲食還是什么都和中原一般無二,住在那兒的百姓也是漢人居多。
就算燕云十六州被遼國占領,世代居住在那兒的漢人百姓也早已不知中原是什么樣,但鄰近界河的漢人百姓還是更親近大宋。
當年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后來周世宗北伐收復了瀛、莫二州及益津關、瓦喬關和淤口關,這兩州
三關之地便是契丹人時常索要的關南地區。
之后中原政權把景州、易州劃給遼國來換瀛州、莫州,所以契丹人手里的燕云還是十六個州。
景德元年遼圣宗與蕭太后率軍大舉南下一路打到黃河邊的澶州逼大宋割讓關南地區,真宗皇帝御駕親征舉國應戰,那一戰以澶淵之盟告終。
關南地區依舊歸大宋,大宋每年給遼國三十萬歲幣。
周世宗以瓦橋關為基礎建雄州,澶淵之盟后雄州是唯一的歲幣交割地和最重要的榷場所在,鎮守雄州的無一例外都是帝王心腹。
什么程度的心腹呢?歷任雄州知州都是皇城司的皇城使兼任。
現在的雄州知州名叫張利一,他去雄州當知州是因為上一任雄州知州李中佑在任時放任遼國百姓在界河捕魚以及跨境砍樹。
當時司馬光和朝中部分文臣說邊境官員都以挑起事端為能力,比如遼國和西夏,都攛掇他們的百姓到大宋境內惹些無傷大雅的事端,這種風氣斷不可取,不像大宋的邊境官員從來不在這種小事上難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