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覺得這話很有道理,于是扭頭把“平易近人”的李中佑給換成了“尖酸刻薄”的張利一。
司馬光等人:……
“尖酸刻薄”的張知州上任后立刻要求界河司加強防守,增加鄉間巡弓手來應對遼國百姓跨界的種種行為,一旦發現立刻武力驅逐。
有意見忍著,反正這事兒大宋占理。
之后朝中就很少再聽說界河一帶有遼國百姓跨境捕魚砍柴等事,可見他們也知道理虧。
澶淵之盟后大宋和遼國以山河為界,只是雖然邊界線明了,治理權卻沒有清晰明了的分開,沿邊有很大一部分地區由兩國分權治理,即兩屬地,也是大宋和遼國之間的緩沖區。
清晰的只有對國土的統治權,雙方對邊民的統治權卻不太明了,向來是哪邊有本事讓百姓安家就算哪邊的百姓。
比方說雄州,從輿圖上看是大宋的領土,但是部分雄州兩屬戶即對大宋繳納賦稅也對遼國繳納賦稅。
朝廷最開始想的是退讓一步好讓遼國不在覬覦大宋的地盤,兩屬戶同時對兩國交稅壓力太大官府也會予以補貼,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張利一到雄州后取消了兩屬戶這個戶種,是大宋的百姓就單純是大宋的百姓,承擔大宋的賦稅就夠了,不用再大老遠的給遼國交錢。
雄州是大宋的地盤,想找他們的百姓征稅可以,先打過來再說。
遼國也可以禁止境內的兩屬戶給大宋交稅,接下來誰能更得民心全憑本事。
在張大人看來,就大宋和遼國的關系根本沒必要設什么緩沖地,設緩沖地就能讓遼國不再惦記他們的地盤了嗎?不可能啊。
不如硬剛。
遼國那邊見狀很生氣,先前兩屬民只繳納賦稅不用服兵役,之后遼國朝廷直接強征兩屬民服兵役,一番折騰下來,大量百姓拖家帶口遷到大宋境內。
張知州守在雄州接納
南遷的百姓,撫恤救濟全都親自處理,愣是在契丹人眼皮子底下給雄州添了兩萬多丁口,正經帶戶籍的那種。
差點沒把對面涿州的遼國官員給氣死。
官家的心情有些微妙,他知道西夏撐不下去肯定會找遼國幫忙,但是沒想到遼帝會答應的那么爽快。
遼帝耶律洪基登基沒比他早幾年,就憑他登基后聽信讒言誅殺皇后和太子的行為就說不出這是個明君的話。
堂堂昏君在西夏求援上如此干脆利落,這很不耶律洪基。
自認不是個昏君的趙曙嘖了一聲,讓樞密院吩咐河北河東各州加強防備,看看他們這回能跳多高。
遼國和西夏合作攻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他們三國之間的糾葛從來不是簡單的誰和誰好就聯手對付第三個,而是一邊打一邊合作一邊互相插刀,然后在長期的戰爭中達成微妙的平衡。
遼國和西夏關系好的時候大宋和西夏必定在開戰,西夏對大宋進貢求封賞時大宋和遼國必定有沖突,要是三方還不夠亂,青唐吐蕃和甘州回鶻也能到亂局里摻一腳,總之肯定不會兩邊都太平,也不會兩邊都不太平。
這次遼國又挑出來當攪屎棍甚至都不假惺惺的勸和,而是要聯合西夏共同對付大宋,估計還是賊心不死。
這次還是想要關南?
呵,大白天的做什么美夢?
趙曙和心腹重臣商量好怎么應對,然后各個衙門開始按命令部署。
大宋周邊的政權從來沒老實過,遇到這種突發狀況也沒有太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