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路和尚打了個大噴嚏,撓了撓鼻子,松了口氣,“終于舒坦了!”
蕭金衍苦笑,“原來如此。既然你有如此雅興,我就不打攪你了。”
蕭金衍拱手告辭,寶路一把將他拉過來,“你這是要去哪里?”蕭金衍說回蘇州,寶路說反正你也是一人,不如做個伴,一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蕭金衍覺得有道理,寶路和尚人雖有些憨傻,但武功還不錯,只要不犯癲,也算比較有趣,于是答應了。
過了沒多久,蕭金衍才明白了寶路口中的“照應”,說白了就是沒飯轍,跟著蕭金衍蹭吃蹭喝。才走了十多里,寶路就把他出城前買的二十個饅頭,二十個肉餅吃了個精光,然后一直跟蕭金衍喊餓,要找地方下館子。
蕭金衍有些無奈,別說他身上銀兩所剩無幾,就算有金山銀海,按他這個吃法,遲早也會吃成窮光蛋。他故意施展輕功,想甩開他,結果發現大和尚提縱法雖然不咋樣,但腳力卻足的很。
到傍晚,兩人來到一家雞毛店。
這種雞毛店,在江湖上比比皆是。這些不比一些正規客棧,由一個前堂、一個后堂組成,前堂是歇腳吃飯的地方,后堂是個大通鋪,用石頭砌成,上面沒有褥子,鋪著葦席,晚上蓋的,也都是茅草、蘆葦等,稍微好點的店鋪,晚上蓋的是雞毛,所以稱之為雞毛店。
這種店,不是很干凈,一人一晚上只收十個銅板。也沒有什么像樣的飯菜,米飯、大餅、窩頭、咸菜,開水免費,不過很多客人,都是自己帶著干糧,也沒什么跑堂的伙計。
若能多花幾個銅板,還能糶一壺兌水的劣酒,跟過往的客人喝喝酒,吹吹牛,倒也緩解旅途中的苦悶。
住店的多是過往的百姓,有挑貨郎、行腳商人、算命先生、還有賣假藥的郎中。住宿條件雖然惡劣,但好歹有個擋風遮雨的地方,不用擔心睡覺時被路過的野獸叼了腦袋。
這些人,也都是江湖人。
不過與橫刀立馬、仗劍天涯的大俠們不同,他們眼中的江湖,不過一種謀生的手段。沒有飛檐走壁,沒有鮮衣怒馬,只有柴米油鹽。
蕭金衍和寶路和尚進去時,沒有人打招呼,也沒有人注意他們。
客人們議論的話題,不是最近江湖上盛傳的金刀狂刀之戰,也不是曉生江湖的天地人三才榜,更不是揚州百花樓剛舉行完的百花盛宴。
在這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來自天南海北的行人們,在交流著各地的信息,行商關心糧食價格、藥材行情,看能不能賺點差價,郎中、變戲法的則討論各地民風人情,看能不能去走個穴,興許來個火穴大轉。
他們的話題,永遠圍繞著“生計”二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