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北魚點頭“對,我公司很近,坐地鐵來的。”
于棠聽到地鐵二次詫異地挑眉,頓了頓“上車吧,我送你。”
厲北魚連忙擺手“不麻煩于總,我坐地鐵很方便的,謝謝您啊。”
這時轉彎道的綠燈亮了。這里不是停車區域,后面一連串的車開始按喇叭,于棠的司機緊張地回頭請示“于總”
“路上小心,于總再見”厲北魚朝于棠揮手。
于棠皺了皺眉,搖上車窗。黑色轎車開走了。
厲北魚臉上商務式的笑容消失了。她雙手插兜,漫不經心地哼著小曲,一頭扎進了地鐵站里。
因為是工作日的白天,地鐵并不算擠,厲北魚上車后便找了個空位坐下來,立刻掏出手機,開始整理好友。
剛才在路演的會場她又添加了不少新人,趁著這會兒記憶還新鮮,她把每個人的備注信息都補全了,以免將來發生對不上號的尷尬情形。隨后她又點開那些人的朋友圈看起來。
如果發現對方的朋友圈里全是吃喝玩樂的內容,她就直接把那人朋友圈屏蔽了;如果對方的朋友圈里有不少商業活動的信息,她就繼續保留;如果恰好和她的行業有關,她就重點關注。
這幾年為了給公司拉活和推廣公司的知名度,她參加了太多活動,加了太多好友,如今微信上已經有上千號人了。如果不仔細分類,她怕是很難在海量的垃圾信息里找到有用的內容。
整理完好友,她隨手刷起朋友圈。
當看到幾個她可以參加的新活動,她立刻把圖片截下來,回頭再確認詳細信息和時間安排。繼續往下看時,她刷到了一個名叫“背鍋的小騎士”發的圖片。
在微信上,她對每一個人都進行了備注,為了確保自己不記錯人,備注的格式往往是“真名關鍵信息”,譬如“張三,基金經理”、“李四,某公司董事”。因此“背鍋的小騎士”這樣奇怪的名字出現在她朋友圈里顯得格外突兀。
其實這也是她給備注的名字,小騎士自己起的微信名只有一個字“哲”,或許這是他真名中的某一個字。但厲北魚并不知道他的真名是什么。
這人是她大學時打游戲認識的一個網友,也是她唯一一個加過微信的網友。她是個很現充的人,除了大學時短暫地沉迷過一段時間網游,后來就很少沉迷于網絡世界了。而且對于隔著網線底細不明的人,她多少會有戒備心,從不深交。唯獨小騎士是個例外。
幾分鐘前背鍋的小騎士在朋友圈發了兩張圖片,一張是工作證的背面,另一張是一座華麗辦公大樓的照片,配文只有兩個字“告別。”
厲北魚有些驚訝,在那條朋友圈下留言“你離職了”
她沒有和小騎士見過面,但他的某些信息她是知道的比如這人跟自己同歲,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后就進某互聯網大廠做了程序員。根據他們之前的談話內容推測,他在大廠的級別應該不低,待遇也很可觀,怎么會突然離職
沒過多久,小騎士回復了“嗯。”
厲北魚盯著這個“嗯”字看了會兒。
上大學時她跟小騎士的關系非常好。但那畢竟是許多年前的事了,這些年兩人缺少交集,聯系得很少。一個簡簡單單的“嗯”,她察覺到對方的沒有深入交談的意愿。
在好奇心和識趣之間,她最終選擇了后者,沒再繼續詢問對方的情況。
地鐵廣播中傳來報站聲,馬上就要到站了。她收起手機,轉眼就將這件事拋諸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