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這句打趣的話讓李治不由笑了出來。
他一轉頭便對上了一雙此刻沉靜如昔的眼睛,在其中的星點銳利,更是讓這雙眼睛有了恰到好處的增光添彩。
而這也正是他需要自己的身邊人能表現出來的氣度。
他回道“過猶不及,如今這樣便正好了。”
李治拜訪長孫無忌的次數已不少了。
所謂事不過三,他怎么會看不出來,想讓他這位好舅舅意識到自己的舉動已越來越危險,若真想和天子相處得宜便應該放權于他,只怕是不可能的。
那他也當然不可能同意李治將武媚娘扶持上宸妃位置的建議,更別說是皇后了。
他今日前來,要的也不是長孫無忌的這一句同意
在三日前他和媚娘商議的時候,媚娘便建議他,做出這樣的一番行為,固然損失了財貨,也得不到長孫無忌的支持,卻能拿到三個好處。
其一,天子沒有對不起長孫無
忌這位托孤之臣,也沒有對先帝有所不敬。
在面對這等大事的時候,他依然將長孫無忌作為頭號被問詢的對象。
其二,長孫無忌收到了李治意圖廢后的消息,因其和王皇后背后的宗族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他絕不會對此消息有所隱瞞,而是會將其擴散出去,利用各方人馬對李治的勸諫,來試圖讓天子收回成命。
這就要比李治自己再一次親自說出好得多。
其三,天子攜重禮拜謁長孫無忌,作為提出廢后之意的第一步,足可見李治對廢后這個舉動到底抱有多大的意愿。
真有些想法,又懂得抓住機會的人,就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了。
可惜王皇后因去年的親蠶禮到底還是有了些聲望,若讓這出意圖廢后的消息傳出,可能會引發一些風聞閑談。
不過這也無妨,李治因妥善平息了洪災所得到的名聲尤在其上,而這份與民恩惠,還沒到消散之時。
待這出廢后風波過去,以媚娘的聰慧,她知道該當如何做的。
當這架載著天子與昭儀的馬車自宮門緩緩駛回后,天邊夜色早已隨著里坊關閉的暮鼓而起,鋪滿了整片天空,將長安籠罩在了其中。
各種聲息都被院墻坊墻所隔斷,無法為外人所知,就如同這暗潮洶涌的君權相權之爭,被籠罩在一層后妃更迭的幕簾之下。
不過這份爭斗的漩渦,還沒完全波及到一些人。
比如說,清月第二日坐在湖邊望云亭里捆花編草的時候,就見自己的面前忽然多出了一道陰影。
她抬起頭來,就看見自己的前頭站著個人。
一個大概只有六七歲的小姑娘。
清月腦筋一轉,仰著腦袋喊了一句“阿姊”。
皇宮之中的衣著打扮和年齡都是過于明顯的標志,尤其是公主的身份更不可能錯認。
這小姑娘的發間金飾都是適合幼童的精巧模樣,掛在雙髻上顫動,衣著也絕非權貴之女可穿著的,再想想她的年紀,除了蕭淑妃的次女宣城公主也沒別的可能了。
不過見到她的時候,清月實在難免想到個笑話。
某些史書里說,蕭淑妃倒臺之后,這位宣城公主快四十歲還沒出嫁,還是依靠著當時乃是太子的李弘求情,才得以出嫁,但只能嫁給宮中的侍衛。
可若是推算一番便能知道,她在十六年后出嫁,也不過是二十二歲的年紀,嫁給的還是出自太原王氏的子弟,橫看豎看也跟謠傳之中大字不識的侍衛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哎,都怪阿娘太能耐,讓有些人怪喜歡造謠的。
宣城公主可不知道,這個還只有這么點大的妹妹,居然在見到她的一瞬間,思緒都拐到奇怪的地方去了。
因蕭淑妃素來不拘著她們兩姐妹在宮中玩鬧,她便干脆在清月的面前坐了下來。
也不知道該不該說蕭淑妃對她們保護得太過,對于宣城公主李素筠來說,面前這個還沒半個她大的小女孩,并不是她母親的敵
人所生的女兒,而是個沒見過的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