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垂落的幕簾,眾人無法看清端坐于此的皇后陛下臉上到底是何種神情,也無法確定,在今日的朝會開始之前、在安定公主凱旋之前,皇后是否已先同陛下有過一番權衡商議。
在陛下那張稍顯疲憊倦怠的臉上,也很難看出他此刻在想些什么,只能隱約看出,在他望向安定公主的目光中,隱約有幾分思慮與期許之色。
李治擺了擺手,禮官當即為他宣讀“安定公主聽封。”
李清月出列行禮。
禮官朗聲“維大唐龍朔三年歲次癸亥,十二月庚辰,皇帝若曰”
“風云之感,必生王佐,廊廟之任,爰在柱臣。”2
“第三女安定公主熊津大都督清月,高謀遠慮,質蘊上德,總角揮兵,威掃三羌,馳於萬里,保靖疆土,先有平百濟高麗之勞,后有定吐蕃蠻夷之勞,當授以紫綬之榮,緑車之寵”
“可授勛上柱國輔國大將軍,遷右武衛大將軍,增設食邑千戶”
“所司具禮,以時冊命。”3
這一句句念出,饒是在場眾人已做好了安定公主必得重賞的準備,也被這一連串的加官進爵給震在了原地。
在這禮官念畢后的朝堂寂靜之中,不知道是誰先發出了一聲輕微的抽氣聲,而后才有官員如夢初醒一般朝著同僚看去,彼此交換了個震驚的眼神,確認自己并沒有聽錯話。
將“風云之感,必生王佐,廊廟之任,爰在柱臣”作為封官詔書的開篇,已將陛下對于安定公主的期望擺在了臺面之
上。
遼東與吐蕃的兩場戰事,顯然已經讓陛下徹底確定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要將安定公主真正作為統兵的將領予以對待,而不只是憑借著公主身份進行玩票性質的帶兵。
王佐、柱臣之言往往是對大唐宰相與大將的寄托,現在用在了此地,而不是用“天之紫薇”“帝子之星”這樣的詞,便是在強調,安定公主的戰功更多來自于她自身,而不是她這大唐公主的身份。
或許唯獨還能看出她確實與尋常將領不同的,就是在詔書之中依然有陛下第三女這樣的說法,也比之蘇定方這樣的外臣,有著更高的食邑封戶。
但這隨后的官職卻是她自己實打實爭取得來的。
總角弱冠的王孫公子還在長安城中斗雞走狗醉生夢死,至多便是被扣押在弘文館中進學,然而安定公主已如那詔書之中所說,保靖疆土、威掃三羌,乃是無可置疑的戰功。
也難怪陛下在此等期許與戰功評判之下,給出了這樣豐厚的嘉獎。
此前安定公主的熊津大都督官職雖拿到了開府的權力,但算起官職品階來,還應該算是從二品。
然而這一次的加官,何止是對其作出了擢升,也將大唐官職體系之下的其他部分全給補齊了。
對于大唐的武官來說,要看的是四個東西
勛,階,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