勛就是勛官,傳承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策勛十二轉”,用以代表將士獲得的戰功,以殺敵俘獲、戰利品收繳、破城破陣作為評判標準。
對于統兵將領的策勛評判還與尋常的士卒有些區別,其中以少擊多、殺獲四分算是上功。
按說安定公主在滅國高麗,奇襲其南路的時候就已經應該拿到對應的勛官封賞,但不知道陛下此前到底出于何種考慮,竟然并未在策勛上給出獎勵,倒是這一次一口氣提到了勛官的頭等。
蘇定方此前平定西域的時候就已領到的勛官頭銜,終于也加到了這位戰功卓越的小公主身上。
而勛官之后就是武散官的輔國大將軍,和上柱國一般同樣位列正二品,這代表著安定公主所能接到委任的正職,已被陛下從原本的從二品提到了正二品。
相比之下,從原本的右武衛將軍升到右武衛大將軍,統領鳳亭等四十九府軍事,還在正三品的范疇內,反而是這其中相對不那么起眼的封賞了。
此等官職敕封一出,大唐武將之中能在地位上超過安定公主的恐怕已經沒有幾個了。唯獨還有可能算在她上頭的,就是領有先帝托孤之命輔佐政事的英國公李勣,以及在作戰上更有經驗、被安定公主在舉止中多有敬重的邢國公蘇定方。
再便是看她,究竟能否將此前的戰績維系下去,對得起陛下的這份厚望了。更要看看,在之后可能出現的戰事之中,陛下到底會否將安定公主直接派遣出去。
算起來,公主的兩次出征都有些不走尋常路的感覺。
第一次是直接跟著老師劉仁軌往百濟去,結果掃平百濟的同時,做官都做到她老師頭上去了。更是
在隨后的覆滅高麗之戰中盡顯她的軍事才能。
第二次則是陛下此前告知的主動請戰、奇襲吐蕃。
想來,周邊各國對于陛下有這樣一個用兵有方的女兒,應該要有些準備了,絕不會再給她以這等偷襲暗戰的機會。
在盛名之下,尚且年幼的安定公主真能承擔得住嗎
不對,現在該當稱呼她為上柱國、輔國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熊津大都督了,反而是那安定公主之名,或許只有“安定”二字最符合她的身份。
但不論她到底能否承擔得起這份加官進爵的厚望,起碼在此刻,眾人看到的依然是安定公主沉穩如昔的背影,用同樣平穩的聲線做出了答復“臣叩謝君恩,必不負陛下所望。”
在李清月接旨抬頭之際,目光有片刻與簾幕之后的皇后對視。
明明彼此之間都應該看不清對方的眼神,李清月就是覺得,阿娘正在用一種滿懷欣慰與欣喜的表情,看著她領受這份確然該當持有的功名。
有這份支撐,有那些跟隨作戰的下屬與士卒的支持,還有她在遼東領地上發展壯大的事業,就算因為這勛、階、官、爵具備的封賞,即將迎來更加可怕的風浪,她也沒什么好怕的。
不止在今日朝堂上她不會因這份敕封詔書而失態,在詔書中所提及的“所司具禮,以時冊命”,也就是在除拜詔書下達之后有司負責制作冊書,而后舉辦的冊命典禮之上,她也絕不會有半分露怯的表現
在重新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后,她還能隱約感覺到數道視線依然在朝著她的后背投來,像是想要知道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吐蕃一戰成果。
朝堂之上無法竊竊私語,讓他們討論個夠,但等到散朝之后,這份封官的詔令恐怕有得他們討論了。
可阿娘都不在乎那些對她協助執掌朝政的閑言碎語,反而借著陛下的手將其送上了黃泉路,達成了二圣臨朝的結果,李清月也只覺得,在今日之后,真正聰明到審時度勢的官員,應該知道該當用何種態度來對待她們母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