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算知道什么叫做師徒相似了。
此前劉仁軌干得最為驚天動地的事情,就是火燒倭國海船那怎么說也是弘揚大唐國威的天大好事。
可今日的這一出,卻是在人情與法理之中,各有一番爭論。也讓人不知該不該對他有所縱容。
和向來在脾性上勢如烈火的安定公主,在想做就做這方面,簡直是太像了
“媚娘覺得該當如何處置”李治合起了奏章,揉了揉今日已因事情過多而有些暈眩的頭腦,朝著武媚娘發問。
那怎么說都是當朝右相,提請的建議還意在做出不小的轉變,不能敷衍了事。
武媚娘回道“不如先以宰相議事,大略定個方向,后在朝會上予以定奪吧。”
想到安定在同一日令人急報回京的書信之中所說,她正要以調撥行會人手與關中災民為由返京,請阿娘代為拖延時間,武媚娘便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故而在給出這個答案的時候全無一點猶豫之色。
怎么說呢,宰相議事這種事情,簡直是最容易將本來簡單的事情搞復雜。
若像是當年廢王
立武時期一般人人都聽長孫無忌的情況,可能做決定都要比現在快一點。
陛下意圖通過委任親信為相,對外證明朝堂大權并未被他盡數交到天后手中,卻也讓這個內朝議事的氣氛好生古怪。
閻立本就不用說了,從將作大匠升任工部尚書,而后為相。比起研究政事,可能還是將作監的任務更適合他一些。真到了這等議事環節,大多數時候是做個好好先生。
李敬玄此人在選拔官員上有一套,但在具體政務上總愛空談,又和劉仁軌有些齟齬。
姜恪乃是憑借戰功升遷的宰相,可論起戰功,又大多是作為涼國公契苾何力的副手,若要討論軍情尚可,討論這等救災之事就有些抓瞎。
以特進名義被請來此地的許敬宗顯然在舉薦了女兒為度支巡官后就已做好了安分度日,以保晚節的準備,說出來的話不是一般的能打馬虎眼。
還有
總之,李治差點因為這出宰相議事給氣得風疾加重,最終還是選擇將此事直接放在朝會上商議表決。
只是在這次朝會之前,又有一出意想不到的消息抵達了長安,讓又一出事宜必須予以商榷
西海都護府長史裴行儉,吐谷渾國主慕容忠與攝政王太后弘化公主、東女國斂臂女王聯名上書,請求增兵青海。
按照奏表中所說,自數年前吐蕃慘敗于吐谷渾邊境,甚至陣亡了其大相祿東贊以來,大唐以派遣僧侶經由印度進入大小勃律、吐蕃的方式探查軍情,自這兩年間已有成效。
在半月前,有一條消息傳至西海都護府,聲稱在吐蕃境內有兵馬異動,還與此前征討象雄、勃律等地的動靜大不相同。
算算吐蕃在這幾年間的積累,若要趁著大唐動亂災荒之時來襲,方今就是最好的時候。
即便吐蕃曾在大唐舉行封禪之時極有禮數地上表稱臣,又在近年間從未斷過對大唐的歲貢,依然不能對他們放松警惕。
在此封奏表送往長安的同時,吐谷渾沿線各地均為調度兵馬,隨時做好作戰準備,但倘若吐蕃當真意圖畢其功于一役大舉入侵,光靠著邊地駐軍恐怕不足以應變,請求朝廷增兵支援。
龍朔元年弘化公主親赴長安之時的求援沒能得到李治的慎重對待,甚至被問起吐谷渾能支撐多久這樣的敷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