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這樣的一幕,其余士卒又怎能不繼續賣力地往前。
在他們面前的不是吐蕃的堅城堡壘,也不是十萬人擰結在一處發起的抵抗,而是十萬份戰功,只等著他們拿到手中。
城墻已經被先一步炸開,少掉了那一份先登的功勞,但別忘了,還有斬將奪旗的功勞擺在他們的面前呢。
別忘了安定公主說的話
今日必擒欽陵贊卓,生死不論,都算上功
“殺”
烏海一帶的平曠,原本是最能發揮出吐蕃騎兵沖鋒能力的條件,卻在此時,變成了如狼似虎的唐軍疾沖的場地。
欽陵贊卓的調兵速度已算不慢,甚至在臨戰之中還做出了一番緊急宣講,以圖抹消掉唐軍炸營造成的影響,可他終究是人不是神。
他無法在此刻召來吐蕃信仰之中的神靈,朝著唐軍方向投去用于反擊的利器。
也無法在士卒營嘯動亂之中,將軍情戰報以最快的速度傳遞給十萬人。
更無法在唐軍兵分三路殺入大營之內的時候,有三路獨當一面的將領做出還擊。
吐蕃自詡
的勇猛,也終究無法改變一個規律
當營中士卒的死傷超過三成的時候,只有最為訓練有素的隊伍才不會被恐懼把持頭腦,直接潰敗而逃。
很遺憾,他所統領的是十二萬人,不是兩萬人,這其中還有太多尋常兵卒。
以至于在這一片兵戈相接的激戰之中,唐軍勢如破竹的攻勢,正是壓倒這營地之中士氣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應該說,還有一根稻草。
跋地設在他的下令中帶領精銳迎戰,試圖奪回唐軍對中路營地的控制,也同時挽回士氣,可他遇上的,卻是同赴此地的阿史那卓云和李素筠,而后倒在了一支從紅羅金書箭袋中抽出的利箭之下。
宣城公主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她能作為將領先一步抵達前線,絕不僅僅是因為她能被吐蕃誤認為是安定公主,而是因為,她本就是此戰之中的一員重要將領。
但這條對于唐軍來說的喜訊,對于吐蕃來說,卻是莫大的噩耗。
交戰到此刻,這場雷鳴電閃的暴雨已經減弱了幾分雨勢,可欽陵贊卓只覺一陣陣徹骨的涼意隨著雨水的落下,一直滲透到他的肺腑深處。
身旁親衛提醒道“大帥我們走吧。”
他們先在大非嶺損失了兩萬多的精兵,又被唐軍以這等離奇的方式搶占去了先手,現在士卒外逃的外逃,投降的投降,他們哪還有翻盤的機會。
與其等到護持在側的士卒都盡數為唐軍所殺,他們才真是走不了了。
這一戰后,或許吐蕃的勢力必須收縮到只剩衛藏四如的區域,但這等藏原環境下唐軍不可能長期駐軍數萬人在此,憑借著欽陵贊卓和贊悉若的本事,他們還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走”欽陵贊卓喃喃。
他倒是想走,也想帶著更多人離開此地。哪怕先后數次的奔逃對于一名想要留名史冊的主將來說簡直是個奇恥大辱,他也必須盡全力為吐蕃爭取到一個反擊的機會。
可此刻減弱的雨勢已能讓他留意到唐軍的動向,便也讓他察覺到了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
要在十萬人之中找到一個尋常的士卒,可能很難。
要在吐蕃兵馬的動向中找出那個發號施令的人,對于身經百戰的大唐主帥來說,卻絕沒有那么難。
在他的背后,吐蕃的軍旗早已不知道去往了何方,然而在他的對面,唐軍主將的那面“李”字大旗卻還能在風中招展,堵截了他的全部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