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詳細的交待之后,這些苗人紛紛離開了苗疆,或前往東晉,或前往成國,也有前往到北方后趙的。
云臺觀中,周誠頭頂紅色華蓋已經穩固,這凝聚頂上三花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當第一座華蓋凝聚之后,他便暫時停止了修煉。
華蓋緩緩聚攏,而后又從頭頂落入泥丸宮中,周誠已然能將其收放自如了。
收回華蓋,周誠卻并未起身,而是抬手一揮,房間的窗戶便自動打開。
一縷威風吹入,微微卷起周誠的發絲,將他身上的灰塵輕輕吹落。
周誠的神念瞬間散開,頃刻間便籠罩了整個云臺觀。
在他的神念感知中,云臺觀各處建筑都井然有序,每一處建筑都有各自的用途,也有專門的弟子維護,前山中還有大量的香客上香祈福,整個云臺觀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周誠的神念又重點在一些天資出色的弟子身上停留了片刻,這幾人就是那九十九名弟子中,已經開始凝聚六神的天才弟子,也算是如今云臺觀的中堅力量。
觀中有弟子坐于丹爐之前,修的是煉丹制藥之道。
也有弟子筆點朱砂,在黃紙上畫著道符,修的是符篆之道。
甚至還有一兩名弟子,長劍在頭頂盤旋,時而交鋒碰撞,時而化作千百劍影,修的自然是殺伐無雙的劍仙之道。
最后周處的神念落在一處普通的三層閣樓之中,閣樓有一牌匾,上書“易樓”二字。
在這易樓之中,第一層有著十余名弟子,不過他們穿的卻不是道袍,而是形似道袍的普通衣物。
這些也算是云臺觀的弟子,不過他們不在九十九位道人之列,而是屬于那九十九位道人中,一些道法有成之人所收的再傳弟子。
這種弟子如今在云臺觀中足有近千人,他們被稱作外院弟子,不得著道袍,只能穿著統一的制式服裝。
而在這些外院弟子之下,還有奴籍屬于云臺觀的近萬雜役奴仆,這些人自然稱不上云臺弟子,卻也屬于云臺觀的人。
如此算來云臺觀已有近萬人,儼然一座真正的龐然大物。
一樓的外院弟子,正在忙碌的整理著大量的信箋紙條,待他們粗略的查看之后,將這些天下各地匯聚而來的信箋紙條又分門別類,然后由專人送到閣樓的第二層。
在第二層,這里人就少了許多,二層閣樓的四方,分別坐著四個道人,他們四人正是屬于那九十九道中的內院弟子。
那些不同門類的信息,被分別送到這四人身前,而后再由他們詳細查看。
這四個內院弟子,都是一目十行,神念強度遠超同輩之人。
那些信箋或被他們看過棄在一旁紙簍中,或被他們批注放在一個木匣中,只有其中少數,被他的神念包裹著飄向了閣樓的最頂層。
整個‘易樓’猶如一臺精密的機器,每日都這樣處理著海量的信息,而那最為神秘的第三層閣樓,坐著一個只有十四五歲的少年道人。
這少年道人的道袍與二樓幾位內院弟子的都差不多,只是在他道袍的衣領和袖口處,有著金銀絲線混合的花紋。
雖然大體上他的道袍與其他內院弟子沒有太大區別,但就是那一點花紋,無形之中為少年增添了幾分尊貴,體現了他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