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桓溫雖然攜帶滅國之威返回建康,但他卻只是一員大將,在整個朝堂上依舊毫無作為。
“既然朝廷舉棋不定,那便幫他們做決定吧,調動江陵大軍,跟在咱們身后便可。”周誠的聲音再次響起。
此話一出,桓溫也面露驚容,不過只在片刻的掙扎之后,他便一臉堅定的說道:“我這便去辦。”
桓溫對著船艙一拜,便轉身離開了。
船艙之中的周誠似乎很快就忘記了剛才的事,他手掌一翻,一冊古籍便出現在手中,封皮上寫著《山海經》三個字。
手指微微一動,翻開書頁,周誠便認真的看了起來。
很快一份以桓溫名義發出的軍令傳至江陵,三萬精銳大軍,大小船只數百艘,船隊連綿江面十余里,浩浩蕩蕩的順江而下,很快這個消息就先周誠一步傳到了建康。
一時間建康城山雨欲來,褚太后與司馬昱等人更是連夜聚集,開始商討起對策來。
褚太后真名褚蒜子,如今才不過二十五歲,而褚蒜子未出嫁前便是有名的才女,所以她的臨朝攝政并沒有出現朝綱混亂,外戚專權等現象。
只是在羸弱的東晉,出現了桓溫這樣一個立下滅國大功的人,讓褚蒜子也左右為難了起來。
若重賞桓溫,以褚蒜子的聰慧,她能看出桓溫有才,而越是有才之人便越難掌控。若不重賞,又難堵悠悠眾口。
所以如何封賞,后續如何對待桓溫,這個度便很難掌握。
再加上桓溫莫名其妙的請立一個道人為國師,便讓建康朝堂遲遲沒有做出決定。
不過現在三萬精銳大軍順江而下,令褚蒜子等人也不得不做決定了。
“桓溫私自調動大軍,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還請太后早作決斷啊!”臺城太極殿的一處偏殿之中,中軍將軍殷浩首先表明了自己立場。
殷浩便是司馬昱為制衡桓溫而啟用的重臣,所以他的立場自然而然的站在了桓溫的對立面。
褚蒜子眉頭緊皺,如今皇帝年幼,朝中大事都需她來決斷,一個不好便是萬劫不復。
作為一個有見識有才學的女子,她不希望這個王朝毀在她手上,作為司馬家的媳婦,她更不希望這個家族斷送在她手中。
“會稽王有沒有覺得,此番安西將軍行事,頗為蹊蹺嗎?”許久之后褚蒜子面露疑惑的看向司馬昱。
司馬昱是東晉建立者司馬睿的幼子,他的輩分極高,算起來已經是如今的皇帝司馬聃的爺爺輩。
所以在第一代東晉建立者陸續離世后,司馬昱走到了前臺,承擔起了他的身份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褚蒜子的問題,司馬昱也有所察覺,甚至這幾日也在不斷思考,因為原本他與桓溫私下關系也不錯,只是走到如今各自的位置上,兩人不得不相互猜忌起來。
“太后所慮,臣也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桓溫已經據有數州之地,數月來朝廷未對他進行封賞,一直也不見有何異動。然而他如今突然調動軍隊,似乎更多是不滿朝廷沒有同意冊封云臺道人的請求,或許問題便出在這云臺道人身上。”司馬昱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他對桓溫頗為了解,倒是猜到了**不離十。
在司馬昱看來,如今桓溫掌握著大量實際的好處,要不要朝廷的封賞其實都無關緊要,而真正讓桓溫以武力相逼的,只是與這個云臺道人有關。
“既然如此,那便大禮迎接這位云臺道人,至于是否冊封國師之事,待見過這位云臺道人再說。老實說本宮還真好奇,這云臺道人究竟是何方神圣?”褚蒜子見自己的想法與司馬昱不謀而合,心中都是大定不少,很快便做出了決定。
“臣這便修書一封勸阻桓溫,不過反正是要封賞桓溫的,不如就先封他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這樣也可堵住悠悠眾口,至于其它封賞待他們來了建康再定不遲。”有了太后拍板,司馬昱也進一步的完善著對策。
太后與會稽王已經定下了對策,殷浩與其他幾位重臣便也沒有再說什么,現在他們要做的,就是靜靜的等著桓溫,還有那神秘的云臺道人抵達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