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杏眼掃了一圈,厲聲道“可聽明白了”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巫祝們紛紛點頭,爭相說肯定能幫栗姬做成此事。
得到巫祝們應答的栗姬心頭稍安,她透過宮殿的院墻,遙遙望向王夫人的猗蘭殿,神情不忿。
另一邊,從栗姬寢殿出去后劉啟沒了巡幸的心情,干脆讓人去喚晁錯,繼續討論國事轉移注意力。
晁錯,現在官居內史。
劉啟還是太子時就親近晁錯,常常對外宣稱晁錯是他的“智囊”。等到劉啟登基后,晁錯的地位更加顯貴。雖然朝中大臣都不愛跟晁錯攪和在一起,但劉啟對他非常信任,多次與晁錯單獨談論事情。
在西漢,皇帝單獨叫你加班,那是種榮幸,晁錯收到消息立刻往宮里趕,就算這樣,獨自待在宣室等候許久的劉啟見到晁錯還是忍不住責怪“先生來的也忒慢了。”
晁錯邁著穩重的步伐走入宣室,當頭就被劉啟斥責道。
這種情況很少見,因為劉啟對他向來客氣。晁錯抬頭打量劉啟,見劉啟面色陰沉,不免問道“陛下遇上了什么煩心事”
晁錯的問題勾起了劉啟的回憶,他想起栗姬那蠢笨的腦袋,深呼吸道“婦人之事,不用放在心上。”
劉啟不說,晁錯也不問,他沒興趣打聽劉啟后宮的事。
“臣知罪,內史府離陛下距離太遠,門又朝東,臣過來需要繞路而行。”
“那先生再鑿個門不就得了。”
劉啟揮揮衣袖,示意這事翻篇了。他把晁錯招呼道跟前,繼續道“如今的大事是削藩,咱們不能拘于小節。我之前跟先生談改動官員律法一事,可有章程了”
晁錯陛下莫不是忘了你今早才跟臣提的這事
上午提要求,下午要章程。
一般大臣都拿不出來。
但晁錯能拿出來。
“如今諸侯王稱霸一方,常常以財帛收買人心,官吏們收了諸侯的賄賂,心中的稱自然倒向諸侯,臣以為有關官員受賄的律令,要改,要嚴懲受賄官員。”
“是這個道理”
君臣兩人一拍即合,對著律令指指點點,商討該怎么擬招。
漢高祖劉邦推翻秦朝后,實行了郡國并行制。高祖他老人家覺得,既然西周的分封制不行,秦的郡縣制也不行,那他把分封跟郡縣結合起來不就行了嘛
在那之后劉邦又干了一件事,就是殺白馬定下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西漢初年,這個政策能有效穩固劉家天下,但封建時代再好的政策也經不起時間考驗。等到景帝這一朝,劉姓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大,開始威脅皇權。
皇帝能直接管轄的地盤越來越少,形成君弱臣強的局面。
因此劉啟才會著手削藩,并任用支持削藩的晁錯。
而朝中其他大臣,對于削藩一事,多持否定態度。
劉啟跟晁錯商討到大半夜才停下來,劉啟看著逐漸成型的削藩計劃,頗為滿意,今天在栗姬那里壓下去的火氣也跟著煙消云散。
人空閑下來,就想嘮點輕松的。
劉啟想起今日從劉榮口中聽到的數術題,忍不住笑問晁錯“我今日得了一題,很有意思,先生可會解”
“什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