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齊國的招賢令,諸使節自然也有議論。魏國使者魏溪是這樣說的“可見齊侯所圖不小。”其余諸質子使節也都帶著點憂色地表示了差不多的意思沒有一個他國之臣愿意看到齊國因此令,變得更加強大。
齊國一直是山東大國,國土廣大,又有漁鹽之利,經過從前桓公名臣管仲的革新,其國力之盛,諸國少有可匹敵者,幾百年來,對山東諸國都是威脅。哪怕是從前的晉,如今的魏,南邊國土同樣廣大的楚,對齊都很頭疼,更遑論其余諸國。
但招賢納士不是攻伐他國,其余諸國便是再忌憚,也說不出什么,只能對齊這一舉措小心觀望著。
在燕質子府,俞嬴和公孫啟師徒之間也進行過相關的討論。公孫啟與魏溪等一樣,對齊國招賢令頗為憂心“要是齊國強到三晉都抗衡不了了,到時候肯定會拿咱們和魯國、宋國開刀。”
俞嬴看著啟小小的人兒板著臉,皺著眉頭,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不由得一笑,到底是以后要做國君的人。自己在他這個年紀還跟各種禮儀詩書糾纏,滿心想的都是怎么偷懶、怎么出去野,對阿翁說的俞國復國、對自己日后的前途,一點都不上心。跟啟比,那時候的自己就是糞土之墻。
俞嬴對公孫啟道“國與國之間,便像人與人之間一樣。君子之人求的是我好,你也好,放在國與國之間,便是諸國親睦,無爭無戰。這樣的大同之世,三皇五帝的時候尚且不能,我們便不說它了。
“與我好,你也好相對的是我不好,也不能讓你好。這若是人,定是小人,為人不齒。然如今大爭之世,諸國卻多奉行此策。比如三晉救燕伐齊便是如此。三晉每次救燕,財力兵力損耗不可謂不大,但為了不讓齊吞并燕國,一家獨大,卻每每相救。然此策一時一事奉行或可,若只把眼光定在他國,對內不修國政,對外征伐不斷,國力一定空虛,這樣的國家豈可久存
“除此外,老實人往往奉行的是我好即可,不管你好不好,而梟雄則奉行我好,但不讓你好。但在蟄伏時,往往很難分清老實人和梟雄。”
公孫啟點頭“老師以為,當今天下,誰是蟄伏的梟雄”
“比如在河西被三晉狠揍了一頓的西秦其實列國又哪有真正的老實人我們燕國也可以是梟雄。”
公孫啟點頭,輕聲道“其實父親也跟祖父提了招賢納士的意思,但”公孫啟抿抿嘴,沒再接著說。
燕侯年老,沒有銳意進取之意。當初俞嬴與太子友說到“學”“招”二策時,便知道那恐怕一時很難在燕國真正實行起來,但繼任之君有心,燕國就還是有希望的。
不好對其孫言其祖父的過失,俞嬴笑道“不說君上,只說我們。就招賢納士這件事,我們能不能我好,但不讓你好
“招賢納士這事,若是在史書上,不過二三十字,史官說某某賢士從魏來,某某賢士從楚來,然后便說某國大治。其實哪有那么簡單我們在臨淄,恰好可
以細看齊招賢之得失,日后在燕國推行時,學其長,避其短。這是大處。
還有小處。臨淄有賢者來,公孫不該去拜訪嗎聽賢者之言,會有所得吧公孫為燕國太子之嫡長子,代表燕國,公孫謙遜好學,在賢士中留下美名,日后燕國若出招賢令,賢士奔走去燕是不是更沒有疑慮若是做得好,興許我們離開齊國時,便會有賢者跟我們一同走adashadash挖墻角兒這種事,我們不必跟齊國客氣。
櫻桃糕提醒您狗洞謀士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公孫啟笑起來,那邊拿著冊書簡看的令翊也翹起唇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