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一陣吶喊,那隊步兵抬著竹梯開始過橋,沿著紫來街展開隊形。
龐雨大聲道,“盯著竹梯,哪里有竹梯就往哪里部署壯班。”
整個東墻有兩個中隊,第三中隊在向陽門,但因三中隊昨日遭受傷亡,又從受西墻的四中隊抽調了一個小隊補充
東作門的壯班是第五中隊,那隊長不停觀察竹梯的去向。東城墻下因為那些房屋的阻擋,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架設竹梯,有些院落貼著城墻,但竹梯進入又不方便,需要重點布防的地方都標記過,壯班在這段城墻上操練最多,對環境非常熟悉。
流寇步兵停止的位置,都是紫來街的巷道口,這里進入方便,又可以將竹梯貼上城墻,左右兩側的房屋能阻擋一部分城頭的攻擊,能給他們一些安全感。
這些步兵雖然沒有鼓號,但行動仍有些章法,大致十多人抬著一個梯子,其他人跟在后邊。
攻城方的劣勢是,所有兵力運動和部署都在城頭觀察之下,防守方可以根據這點調配兵力,如果依龐雨的意思,應該把紫來街燒光,這樣流寇沒有絲毫掩護,燒出的廢墟甚至能讓他們無法接近城墻,不過這個建議被楊爾銘和周縣丞一致否決,當然是出于政治考慮。
那領兵的紅衣頭目也過了橋,站在東作門和向陽門之間,與龐雨預測的差不多,他們首次選擇的攻擊重點就在紫來街。
那頭目沒有發令,最后一批步兵仍在往向陽門延伸,他們需要盡可能拉長戰線,讓守城方分散兵力。
最后一架竹梯到位,已經是在向陽門以南,戰線占據了東面城墻多半的長度。
龐雨轉回城內方向,北拱門方向升起一面黃旗,但并沒有搖動,表明北面有流寇活動,但并沒有攻城,南薰門和西門都沒有任何旗號。
再次確定流寇的重點就是東墻,龐雨轉回城垛的方向,此時流寇部署完畢,壯班也根據流寇部署的位置進行了調整,每一個伍集中一處,負責一段重點城墻,用于反擊攀上城頭的敵人。
各個重點段位上社兵密集,東墻的社兵來自鳳儀里、清風市、竇家橋、潘家拐等十余處,龐雨也給社兵建立了起碼的指揮體系,同一個坊的有一個班頭,都是坊中里老推薦的有些威望的坊民,下面是小隊長和伍長,也是坊民自己推舉的,坊民互相之間也十分熟悉,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城外流寇放下扎營的活計,數萬人集中在東面城郊,密密麻麻的站滿關廂,圍觀即將開始的攻城戰。城壕外的官道邊有不少房屋,但肯定住不下數萬的流寇,如果一股攻破桐城,那他們今天晚上就可以住在城里,不用繼續扎營了。
雙方基本部署完畢,各巷口的流寇抬著竹梯等候,城上城下一片安靜,城外賊首處的幾面紅黃旗在風中烈烈飛舞,龐雨感覺都能聽到旗幟被風振動的聲音。
一聲喇叭,城外數萬流寇齊聲吶喊,抬著竹梯的流寇發一聲喊,往城墻沖來。
紫來街上的屋頂、院落、街巷中出現無數的紅色人影,城下爆發出一片密集的弓弦爆響,飛蝗般的箭矢向城頭飛去。
城頭懸簾的棉被上噗噗直響,爆起一個個凸起,隨即前后搖擺,射高的箭支越過懸簾,雨點般往城中落去,砸在瓦片上一片叮叮當當的聲音。
社兵紛紛躲在城垛后,懸簾之上很快插滿箭支,它幾乎阻擋了所有攻擊,十多名射箭的壯丁和社兵開始還擊,他們躲在懸簾和城垛之后拉弓,身體的大部分都有掩護,而站在屋頂的流寇幾乎全身都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