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維是管兵的人,自然知道軍隊的真實狀況,聽完也沒有什么驚訝。馬先生沒有說結論,但從他的話語中聽得出,潘可大即便不是十分不堪,也無甚可取之處。
“這安慶守備之職,本官一直在考慮。安慶地處要沖,一個守備也是不夠的。但本官手中四個營頭,皆在江南,對九府之地也是十分局促,總要一個得力之人鎮守安慶,以防流寇復來。”(注1)
張國維緩緩站起,眉頭緊鎖著接道,“朝中有消息來,薛國觀連續見了南直和浙江一些士紳,有告發周延儒的,也有彈劾復社東林的,京師波詭云譎。虞山先生近日來信,要本官切切小心,能讓虞山先生提醒,說明溫體仁對東林動手之時當在不遠,他現在圣眷正隆,不好應付啊。當此關節,安慶不能再出事。”
馬先生臉色一變,“若是薛國觀出面,便已是籌劃妥當,隨時兵臨城下。京師、南直、浙江這幾處,必是交鋒之地,大人潔身自好又勤于政務,溫體仁難以拿到把柄,但安慶終是一憂。”
張國維點頭認可,馬先生又接著道,“安慶此地孤懸江北,憑不了大江天塹,流寇說不準什么時候便來了。此次流寇犯境,有鳳陽在前,溫體仁要庇護吳振瑛,不能對大人窮追不舍,但若是下次流寇只來安慶…”
張國維長長嘆一口氣,“所以安慶一府,如今是要害之地,極為要害之地。馬先生可有以教我?”
“屬下不敢,但對安慶不外兩法,其一是推,以安慶遠離蘇州為由,力爭將安慶劃歸鳳陽巡撫,或是另設巡撫應對,不論哪一種,只要把安慶劃出大人防區便可。如此大人轄區皆在大江之南,只余江浦之類小城,皆不礙大局,此乃對上之策。其二是固,不能等待安慶劃走,在安慶仍隸應天之時,應加強戰備嚴加防范。龐雨首平民亂二破流寇,可見此人頗有雄略。其名曾上達天聽,此次又立下大功,如為大人所用必能穩固安慶。今年中都被焚,流寇之禍大起,已不可等閑視之,皇上眼下對邊才求賢若渴,以龐雨為安慶守備,當是能如皇上的心意,若能落下些軍功,大人之位便固若金湯。”
“把安慶劃出,倒不是只為保老夫這一頂官帽,安慶蘇州千里之遙,確實需要一個巡撫就近運籌方能保全。”張國維閉眼想想道,“小班頭是匹夫之勇,還是有勇有謀?”
“獨平民亂可算匹夫之勇,但此次固守桐城,動用的是桐城壯班,乃他自己操練,老夫此次所見壯班,也比潘可大一百人馬要雄壯,敢于出城夜襲攻其不備,可算有勇有謀。”馬先生躬身繼續道,“龐雨此子曾向屬下吐露過從軍的念頭,屬下也一直想舉薦此人,但因幕友身份不便,一直未曾開口,是屬下因私廢公了。”
張國維睜眼觀察了馬先生兩眼后道,“馬先生我一向是信得過的,以后直言無妨。”
馬先生為微微躬身,“謝大人信賴,但若是以龐雨為安慶守備,還有一個隱憂,便是王公弼那里。”
“可是因潘可大是王公弼親信。”
“確實如此,潘可大雖戰守不力,但畢竟是王公弼提拔起來的,貿然替換的話,王大人恐有微詞。”
張國維沒有馬上回答,停頓了片刻之后道,“王公弼那里還是其次,本官用人首要德才兼備,德在才前,領那小班頭來,本官見一見。”
……
注1:崇禎八年,因桐城知縣楊爾銘上書舉薦,認為潘可大在守桐城之時奮戰有功,張國維升潘可大為游擊,增一千二百兵額,仍駐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