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頻率概率則是先創造許多無效的模型,然后根據參數決定哪一個模型更加貼合現實。
科學家一般會討厭“先驗”的東西。一般來說,如果兩個模型差不多的嚴謹,而一個模型對“先驗”的要求更高、另一個則更低,那么更低的那個應該就是“更好的”。
超弦這玩意,就因為先驗的要求了太多的東西,所以可信度自然是要下調的。
但對于貝葉斯概率……學者們的態度就拿捏不定了。
沒有人喜歡所謂的“先驗”。但貝葉斯也確實是很接近人類的認知狀況——人類不可能把握太多的東西。
貝葉斯先生將一個主觀的概念引入了數學之中。當時的數學家,沒有人認可他。
而事情的逆轉,則到了計算機的發明。
龐大數據的處理,讓貝葉斯學派突然爆發了。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學界都保持著一種“我嘴上認同頻率學派,但手上還是很誠實的用貝葉斯學派的方法”的狀況。
甚至,頻率學派和貝葉斯學派還不是概率論的全部。古典學派、似然學派雖然影響力稍小,但也確實存在。
這也是圣逐并不認為神靈們那個“太陽系內概率論失效”的結論正確的原因——人類尚且知道好幾種不同的概率,圣逐漫長的歷史上,對這個問題的爭論與發現更多。
而神靈不過是學習了一點點人類的數學,就敢下結論了——這何其可笑呢?
概率或許在平凡宇宙也同樣不存在,存在的就只有“人類對世界的認知”。
圣逐至今沒有對奇跡宇宙達成任何官方定義。
學界長期使用貝葉斯學派的工具,也受到貝葉斯概率思想的影響。
一直到二十一世紀,一場科學范式的革命也確實悄然發生著。
然后就被奇跡宇宙的降臨截斷。
不過,在那個時期之間,貝葉斯學派的思想已經廣為流傳。
而貝葉斯主義,也是如今魔法的核心理論之一。不愿意深究魔法本質的法師對此閉口不談,而為之癡迷的法師則將之視作自己的信條。
當然,這也影響了人們對理論的認知。
通常情況下,科學的發展大多是遵循“這個模型解決了問題”——“發現這個模型解決不了的問題”——“換一個可以解決的模型”這樣的。
而以貝葉斯主義來看,這實際上是“新的經驗對模型產生影響”的過程。
一個全新的理論,必然可以與經驗相印證,而不必被經驗證偽——換句話說,一個全新的模型,必然是更夠包含過去的所有理論,并且解決新的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