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證偽的實驗,會降低一個理論的可信度。而一個證明的實驗,則會增加理論的可信度。
在這個邏輯下,“命題”不再像是“黑天鵝”那樣,可以用一個例子全盤否定,只存在“是或否”,而是存在一個“可信度”。
“以太說”破產,降低了牛頓力學的可信度。
但這并不意味著牛頓力學就是錯的。
所有支持牛頓力學的證據,都可以支持狹義相對論的成立。而狹義相對論則有比牛頓力學更多的支持。
所以狹義相對論的可信度比牛頓力學更高。
之后的廣義相對論,則擁有狹義相對論更多的證據,更少的先驗。
而用這個邏輯來分析“夏吾是主角”這一點……
“啊,好吧,完全沒有頭緒。”米氫琳嘆息。
確實,目前已經存在無數的證據證明,“夏吾真的是一個故事的主角”。
但是這些證據也可以指向一個同等的結論——“‘我是主角’的信念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概率魔法”。
兩者可信度其實是一樣的。所有能夠支持“夏吾真的是主角”的證據,都可以用來支持“‘主角屬性’這個概率魔法真實存在”。
兩者具有完全一樣的可信度。
如果完全依照平凡宇宙的邏輯【暫且忽略“只有平凡宇宙的話為什么會存在魔法”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應該請出“奧卡姆剃刀”了。
“夏吾是一個主角”的理論,涉及了一個更高維度,至少需要添加一個“作者”,以及支撐這個“作者”存在的“社會”。這個理論的冗余更多了。
當然,除開一個特殊個體之外,所有能夠看到旁白的智慧生物都明白,他們作為“讀者”并不屬于熟“冗余”。
而奇跡宇宙就莫名其妙的遵循“這樣的”邏輯。
可問題就在這里。
兩個假設的可信度,始終都是“等價的”。
而夏吾所糾結的問題,其實也是這樣。
任何一個支持“夏吾有自由意志”的證據,都可以指向“夏吾真的就是究極工具人,從來沒有自我”。他“追求有利于劇情發展的行為,從空間站出逃”,可以解釋成“作者之靈需要他這么做”,也可以解釋成“夏吾自己想要這么做”。
你沒有任何辦法去設計一個實驗,來區別這兩者之間的存在——任何證據邏輯上就同時支撐這兩者。
哪怕夏吾真的做出了主角失格的lowb行為,也完全可以解釋成“作者水平太次”或者“作者不想寫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