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令月身形比一般小娘子高大,天生神力,又有過人心智,但她這般年歲,終究讓人無法放心。
李令月卻道“邊關屢有戰事,人人都道阿娘雖有內治之才,卻無外征之力,我愿為阿娘打破這一傳言,正好拿那復辟的東突厥試試我軍新研制的火器那火器的威力,朝臣不知,阿娘也不知么阿娘大可不必為我操心。”
“時不我待,我本已生得比兄長們晚,若還不知奮進,只怕再過幾年,真要被安排個合適的人嫁了。阿娘,我不愿如此。”
李令月握住武皇的手,懇切地道“若連阿娘都不支持我,還有誰會支持我”
她決議要走的路,原是最艱難的一條路。她得立下不世功績,才有與兄長們一爭的希望。
武皇與李令月對視片刻,終是點了頭。
令月既已作出決定,她便做她的后盾吧。
只是,令月年齡尚小,又無戰功,做不得主將。她想在邊關有所作為,需有知她信她的人配合她。
武皇思忖片刻,點了李令月的武師傅為主將,又冊封李令月為偏將,命他們率軍前往邊關。
不少人都說武皇瘋了,居然將年幼的女兒趕去戰場,武皇卻一意孤行。
在李令月率領早已調教好的五千玄甲軍出行之時,武皇親自來為她送行。
彼時,身穿甲胄,騎在馬上的李令月對武皇道“阿娘,我會讓其他人看見,任用我為將,是您做過的最明智的選擇。”
她的面容尚且稚嫩,然而她的話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帶著一種令人信服的力量。
那一年,李令月命人研制出來的火藥,與她本人一起聲名大噪。她也因擊潰了東突厥與西突厥,而被晉為鎮國太平公主。
重新將東突厥納入大唐版圖,并讓西突厥重新低頭臣服之后,李令月并沒有回到繁華富庶的長安,而是依舊駐扎在邊境。
西突厥雖敗,尚有一戰之力。
大唐地廣人稀,短時間內難以將突厥人徹底同化為大唐子民,此地仍需武將鎮守。
武皇因李令月之功,冊封李令月為安西節度使,命李令月鎮守安西四鎮。
李令月一面與西突厥,吐谷渾,吐蕃等地通商,試圖以經濟牽制西域各國,一面在休戰時加大力度推廣各種高產作物,伺機蠶食西突厥的領地。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以武力來鎮壓一方,只是一時之計。想要讓突厥永久納入大唐的版圖,便需讓突厥人在經濟文化層面,對大唐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如今,突厥人與他們的王族一條心,若在往后的日子中,突厥人發現,跟著大唐,日子比跟著舊日王族的日子好過,他們還會對王族忠心耿耿嗎
到了那時,只怕突厥人第一個叫囂著取締突厥王族。
李令月十六歲這一年,她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已初見成效。
正當她準備再接再厲時,長安卻突然來了一紙詔書,將她召回了京中。
原來,這一年年初,太子李弘因屢屢被武皇訓斥,郁結于心而病倒,不久后薨逝。至此,儲位空懸。
武皇知曉小女兒的遠大志向,自然不會讓她錯過這一場博弈。
這時,李令月的三個哥哥,李賢,李顯與李旦斗得正歡。
他們在打壓彼此的同時,一個個都試圖拉攏李令月這個深受武皇寵愛,又手握重兵的妹妹。
在他們看來,李令月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武皇的傾向。
李令月自然誰也沒理,作為手握實權的公主,她為何要支持自己的兄長,而不是親自上位
誰有,都不如自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