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在朝堂上看著大臣們為了新任儲君候選人吵來吵去,終于沒有再保持沉默。
“你們提議的人選中,為何只有李賢,李顯與李旦三人”
“令月小小年紀,便護國有功,對外能擊退突厥,對內能治理邊境,使安西四鎮成為一方沃土。朕之三子,才干距離朕的幼女令月相去甚遠”
朝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不知該說些什么。
原來,武皇之前遲遲不表態,竟是因為鎮國太平公主尚未返京么
武皇以女子之身上位,竟還欲立皇女為儲,這是眾臣萬萬沒有想到的。
這下子,無論是支持哪位皇子上位的,都開始擰成一股繩,反對武皇與李令月。
李令月一早便知道自己會面臨這等境況。
無論她比她的兄長們強出多少,在這些大臣眼中,只因她是女子,她便天然喪失了繼承權。
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在朝臣與武皇母女之間展開。
最終,因李令月有軍權,有名望,又有其余將領支持,再加上武皇對朝局的掌控度比一些人預料中更高,武皇如愿立了李令月為武周的第二任皇儲。
距離那場讓李令月一戰成名的戰役,已過去了整整四年時間。
那一日,武皇在京都長安為李令月送行。
這一日,在相同的地點,武皇再一次送李令月離京。
似曾相識的畫面,讓武皇心中感慨萬千。
李令月身穿甲胄,騎著高頭大馬,身后跟著五萬親兵。
此次的她,擔任主將一職。
十七歲的主將,雖年輕得有些過分,但在這五年中,李令月早已用大大小小的勝績證明了自己,無人會質疑她是否有作為主將的資格。
況且,當初李世民也是少年成名,李令月多像當初的李世民啊。
許多自詡李唐忠臣的人,望向李令月的目光中,滿是復雜之色。
倘若李令月是個小郎君,他們定會支持她成為下一任帝王。奈何,牝雞司晨,實在讓他們如鯁在喉。
李令月沒去管這些老臣們的想法,臨別在即,她的目光都放在武皇的身上。
“我必為我大周,為我大唐,平息吐蕃之禍”
與業已病故的太子李弘不同,李令月從不為她效忠的是武周還是李唐而糾結。
在她看來,武周是阿娘的,李唐是阿耶的,無論是武周還是李唐,日后終歸都是她的。
既如此,何必糾結自己是武周的皇儲,還是李唐的皇儲
武皇并沒有因為李令月的這番話而動怒,顯然,她默認了李令月同時將“大周”和“大唐”作為本朝的國號,正如長安與洛陽同為本朝都城。
也許,在這些年李令月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武皇早已不那么看重這等虛名。
只要實際掌權者是她,只要她的政治主張能夠由小女兒延續下去,別的有那么重要嗎
武皇點了點頭,對李令月道“朕在長安等候吾女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