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商鞅看出了“井田制”的種種弊端,于是,在變法的過程中,他“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私有化。秦國的黔首想要獲得土地和爵位,便得拿軍功來換,上戰場去拼。
正因如此,大秦銳士才會如此悍勇,聞戰則喜。
這種獲取田地的方式,在戰時沒什么問題,待天下平定之后,他又該將這一條換成哪種策略
若是像李令月的大唐一樣,采用均田制,大秦與六國之地有沒有那么多的田地
嬴政漸漸皺起了眉。
秦國的軍功制是按照人頭來的,斬了幾顆敵人的頭顱,都對應著不同的爵位及田地獎勵標準。
若秦國大軍當真按照嬴政原計劃的那樣,逐一推平六國。等到六國滅亡之日,別說拿出無主之地來實施“均田制”了,嬴政很可能連本應兌現的軍功制獎勵都給不出來六國的土地是有限的,即使是他,也不可能憑空變出許多地來啊。
總不能把在戰場上立下軍功的老秦人都遷到六國之地去種地,讓原六國之地的黔首無地可種吧若嬴政真這么做,便又要滋生一場動亂了。
也是在此刻,嬴政下定了決心,對待六國,要盡可能以攻心為主,最好是能不費一兵一卒,直接勸說他們投降,將他們的城池與黔首納入到秦的管理下。
若六國國君實在不肯投降,嬴政也要盡可能減小戰爭的規模。如此一來,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軍功制無法兌現的矛盾。
待嬴政完成一統六國任務之后,再對土地這一塊的律法進行變更而這一塊,往往也是最得罪人的。
用一種新的律法來替代軍功制,給黔首們一條新的上升通道
一時之間,嬴政陷入了沉思中。
這時,李令月又對他道“陛下莫要輕視文教方面的力量。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文教的功效雖非立竿見影,卻潛移默化,影響深遠。”
“譬如當今之世,士子對本國國君不滿,便會選擇離開本國,去尋其他的國君來輔佐,百姓們也在諸侯們的不斷征伐中隨波逐流,無所謂自己究竟是哪國之人。歸根結底,是他們缺乏對本國的認同感。”
“陛下若能以文教來改變這一切,讓百姓們忠于唯一的君王,讓官員與士子們都以忠君愛國為榮,陛下的江山,才算是真正安定了。”
而李世民設置各大藏書館,大力鼓勵文教的發展,又有另一層用意打破世家對知識的壟斷。
在當今戰國之世,還未出現什么門閥世胄,但發展到后世大唐建國之時,世家的力量已變得不可忽視。甚至有“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這種說法,世家的勢力大到足以威脅皇權。
若不能打破世家對知識的壟斷,定會造成朝中可用的官員都出自各大世家門下的局面,最終皇權式微,而世家愈發強盛。
這些不是嬴政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李令月正好講到這一塊,便順口將后世的情況分享給了嬴政。
“那么,你們欲如何打破世家的壟斷”嬴政問。
根據他的觀察和推斷,李唐王朝從李世民這個唐太宗到如今坐在皇位上的皇帝,再到李令月,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