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不信在李世民做了諸多舉措之后,李世民的繼任者與李令月會什么都沒做。
“興建學堂,開辦科舉。天子親自做主考官,培養并遴選出所需的人才來。如此一來,門閥貴胄自然無法再繼續壟斷朝廷官員。”
“科舉”嬴政瞇起了眼。
他意識到,待軍功制崩潰之后,新的上升渠道,興許可以從這方面著手。
當然,秦若實行科舉制,與后世的科舉制定然不是一回事。
說白了,科舉制就是給底層黔首留一條上升通道,大秦創立之初,若是興辦科舉,實質上依然是在士人中選拔人才。
但這無妨,李令月口中對皇權造成威脅的門閥貴胄,在大秦還未成氣候。等到幾代之后,門閥世家漸漸形成雛形了,大秦應該也能培養出一批沒有背景的讀書人了,到時正好將這些人引入朝中,來制衡世家。
李令月道“我阿耶在位之時,削了一批不安分的世家貴胄,可惜他身子不好,在我年幼之時便撒手人寰。后來,我阿娘上位,許多人因她非李家血統,且又是女子之身而反對她。我阿娘殺了許多無法招攬的大臣,為了填補朝中的空缺,她更是大力推崇科舉,用人只看才干,不問出身。在打壓世家收攏權柄方面,我阿娘倒是遵循了我阿耶的遺志。”
嬴政“”
這段話的信息量,似乎有些大啊。
“你阿娘,上位”
“不錯,如今我大唐,同時也是大周在位的皇帝,正是我阿娘。”
李令月道“否則,你以為我為何能被立為皇儲我阿耶雖疼我,但他中意的繼承人,從來都不是我。且不說我阿耶過世之時,我年歲尚幼,看不出資質來。即便我阿耶能活到如今,看到我比我的兄長們都強,他想的,也必是讓我去輔佐我的兄長,而不是立我為太女。”
在這一點上,她阿耶興許會比收回女兒兵權的李淵好一些。但有些固有觀念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
事實上,武皇也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至少在李令月主動站出來說想爭權奪位之前,武皇考慮過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李弘李賢等人,考慮過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唯獨沒有考慮過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女兒。
但武皇比其余皇帝開明的一點就是,她自己是以女子之身上位,她不會排斥她的繼任者是一位公主。
后來,李令月用實打實的功績證明了她比她的兄長們強,且她非但不會像她的幾個兄長們一樣與武皇對著干,還能幫助武皇收攏軍權鞏固地位。
彼時,無論是站在利益至上的皇帝的角度上,還是站在母親的角度上,武皇都不會選擇李令月之外的人。
李令月同樣是以女子之身成為儲君,她的太女地位注定不會像她兄長的太子地位那般穩固,她需得仰仗武皇,武皇不必擔心她會背叛自己。
“我阿耶駕崩之后,留下的遺旨是讓我的太子長兄繼位,阿娘作為攝政太后為大唐把握大方向。但我的長兄在我阿娘看來不成器,從前我阿耶還在的時候,我的長兄便與阿娘政見多有不合,時常指責我阿娘殘忍濫殺。于是,我阿娘沒有遵循我阿耶的遺旨,而是親自登基做了皇帝,并改國號為大周。與此同時,為了安撫大唐的朝臣,她依舊立我大兄為太子,待她百年之后,武周重歸李唐。在我朝,如今大周與大唐的國號并存。”
“我阿娘比許多男子還能耐,即便我的阿兄如我阿耶所愿那般上位,也不會做得比我阿娘更好了。但總有一些人喜歡黨同伐異,不符合他們認知的,便是錯的。只因我娘是女子,即使我阿娘做得再好,在他們眼中,我阿娘依舊渾身是錯。”
李令月對嬴政道“其實,有一些人若是因為自身利益受損而反對我阿娘,我倒是能夠理解。我阿娘上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阻礙我阿娘上位同樣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利益之爭本沒有對錯之分,端看掰腕子之時誰能掰得過誰。但有一些人不能正視我阿娘的能耐與功過,一味地否定我娘,就顯得淺薄而愚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