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奪財富、掠奪土地、掠奪奴隸、掠奪女人。圣人可以教會世人尊老愛幼,但無法抹去我們血脈中的掠奪本能。
當一畝地只能產出半石糧食時多余的糧食養大的孩子怎么辦畜力省出的人力怎么辦
唯有戰爭。戰敗了,多余的人力就能在戰場上消耗掉;戰勝了,搶奪來的土地就可以養活多出來的人。
仙幕結束后,荀子就把自己關在書房里,思考仙幕中八歲的嬴舜華對扶蘇說的話。
話很直白,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直白,才真正揭露了“禮樂崩壞”背后真正的原因。
是啊,恐怕只有人類失去掠奪的本能,所有人都成為圣人,戰爭才會真正結束。
否則,互相征伐,互相消耗,只會是永遠不會停歇的死循環。
除非
“只有戰爭可以結束戰爭”
如果有一方諸侯國一統天下,那整個中原大地就只會有一個聲音,戰爭自然就結束了。
而且,沒有了互相攻伐的相互消耗,庶民們得以休養生息,君王再橫征暴斂,庶民們自己就會反抗,就像仙幕中的秦二世時期那樣。
哪怕反抗的結果是戰亂,但至少戰亂之后會再次迎來和平,而不是像現在這種無休止的不義之戰。
荀子越想越多。
哪怕他的很多想法和儒家的部分學說相左,他依舊覺得是對的。
“嬴政嬴舜華”荀子用刀筆,在竹簡上,重重刻下這兩個名字。
顯然,無論是用食邑供養楚國的戰亂遺孤,還是為了黔首們能吃飽肚子弄出良種,嬴舜華的所作所為都符合一位仁德之君的美好品德。
但嬴政就像仙幕說的那樣,他是活在舊時代的猛虎。
荀子打開書房大門,顧不上擔憂詢問的弟子,嚴肅地說“收拾收拾,我們去秦國。”
就算是猛虎,也是可以被馴服的,更何況那孩子只有六歲。
他不需要把嬴政教導成扶蘇那樣,只要將來的嬴政能擁有一顆愛民之心,他就愿意傾盡所有,輔佐他一統天下,徹底結束紛擾亂世。
至于輔佐其他諸侯國一統天下其余六國的貴族,早已經被安逸奢靡的生活腐蝕成了爛肉,哪怕還有幾個能人志士,在掌權者拖后腿的情況下,荀子不認為他們能做什么。
況且,如今的大秦,也算是天命所歸吧
不管未來如何,荀子也想往咸陽走一趟。
就算不為了封神,也該為結束幾百年的戰爭做點什么。
和荀子一樣想法的能人志士還有很多。
戰國,這是一個混亂的年代,卻又是一個充滿夢想的年代,這里生活著無數想要為天下黎民做點什么的理想主義者。
就好比農家,他們就在為仙幕說的良種,絞盡腦汁,只是為了讓糧食增產,能讓更多黎民在被剝削后留下更多糊口的糧食。
而在更久遠之
前,通過鏡子看神跡的嬴家人,已經在為壯大秦國而努力。
比如秦非子,就用神臂,從周王朝那里換到了更多的土地和青銅器。
和秦非子一樣選擇的嬴家人還有很多,因為他們都明白,比起藏著掖著,拿出來換好處,還能光明正大地使用。
同時,他們也沒忘記庶民造反的問題,把善待庶民,禁止過度剝削寫入越來越厚的祖訓中。
越來越多的人才匯聚到咸陽,無論他們單純的是為了結束戰爭,給黔首們好日子,還是想要封神成仙。
至少,他們都有一顆為天下的心。
文化荒漠的當家人嬴稷,就把招攬人才的工作,交給嬴柱和嬴子楚去做。